名人故事:李漁的“市場意識”
【導(dǎo)語】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yōu)樯鐣陌l(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為后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中關(guān)于名人故事_李漁的“市場意識”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漁一生,寫了無數(shù)小說和劇本,也演了無數(shù)戲,不過,他演得最好看、最離奇的.,是他自己。他是一個特別有市場意識的人,演戲,他優(yōu)先考慮觀眾的感受;寫書,他優(yōu)先照顧讀者的想法。這在文人當中是難能可貴的。
1644年,清軍入關(guān),明朝滅亡。李漁舉家遷往杭州。初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要維持一家子生計,談何容易。所幸他出身商賈之家,讀書之余還遺傳了商人的頭腦,他看到杭州繁華,且有濃郁的文化氣息,上至豪紳貴族、文人學(xué)士,下至普通市民、販夫走卒,都對戲劇、小說有濃厚的興趣,便決定靠自己在文字上的專長,賣文糊口。短短數(shù)年間,憑借敏捷的才思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李漁就寫出了8本書,內(nèi)容都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愛情故事和市井傳奇。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暢銷書作家”的創(chuàng)作生涯,就這樣展開了。
李漁在創(chuàng)作時極其看重作品的故事性,“非奇不錄”。而且,他懂得迎合大眾,這雖為正統(tǒng)文人所不齒,卻極受普通大眾歡迎。其作品一問世,總是被搶購一空。在那個交通極為不便的時代,數(shù)日之內(nèi),3000里外的地方也能見到他的新作。李漁成了家喻戶曉的“暢銷書作家”。
李漁作品的風(fēng)行,使得杭州、蘇州、南京等地的一些書商千方百計地私刻翻印他的作品以牟取暴利,有些書商甚至冒李漁之名以銷售自己刊刻的書籍。書商的行為影響到他的聲譽和經(jīng)濟收入,李漁由此又成了歷史上第一個為捍衛(wèi)著作權(quán)而奮戰(zhàn)的文人。他一邊請求官府為他主持公道,傳札布告;一邊四處奔走,上門交涉。
為了便于自己的書籍刊行,50歲時,李漁索性舉家遷往南京,自建寓所“芥子園”,還在園內(nèi)開了自己的書店,印出的許多書籍都刻有“芥子園”的名稱!敖孀訄@”日后成為中國出版業(yè)的先驅(qū)。別看是三四百年前的人,李漁干起出版來,可一點都不比如今的書商差。據(jù)他分析,當時是閑書當?shù)赖臅r代,“如今的人愛讀閑書,買的都是傳奇、小說,名人詩集則問者寥寥”。所以,李漁書店推出的產(chǎn)品,也以小說戲曲為主;此外,他也愿意出版品位高雅、獨樹一幟的精品書,但一定是那種讓人耳目一新、絕對能打出品牌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后來傳世的《芥子園畫傳》。
在經(jīng)營上,李漁的“商人”本色更是表露無遺,他善于為自己吆喝,每次作品還沒問世,就已經(jīng)是滿城皆知了。大家都被吊足了胃口,滿懷期待地等著看其新作。
客觀地講,李漁的一生總是帶著幾分為謀生計的不得已,但他始終都能淡然處之。他生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卻活出了歌舞升平的味道。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文人,用他的一生為我們詮釋了別樣的人生意義——所謂快樂,就是在逆境中也能活得有滋有味。
【名人故事:李漁的“市場意識”】相關(guān)文章:
1.李漁的解憂之法
2.梅李漁閱讀答案
5.憂患意識哲理故事
6.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