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書議論文
篇一:泛論讀書
我們讀書不再是因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也不是“光耀門楣”,更不是為了“敲開官府的大門”,只是為了震響那一聲“為中華之崛起”。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誡人們要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因此,我們要珍惜時光,好好學習。
首先,讀書可以明我們智,可以開闊視野,增加知識,多了一扇了解社會的窗口。其次,讀書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潛移默化,完善我們的思想。第三,讀書對我們的寫作也很多幫助。
西漢的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她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讀書,買不起點燈的油,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墻壁上透過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家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壁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一些。他湊著透過來的微光讀起書來,刻苦地學習,最終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匡衡的鑿壁取光體現出當時社會的腐敗,貧窮落后。從獸骨到獸皮,從竹筒到白紙,不知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書!一本本只是豐富的書,包含著無限美麗的文字,續(xù)寫了無數壯麗的詩篇。
現實當中,不少人條件優(yōu)越,卻白白浪費了珍貴的時間,長大后才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有些人花錢買了一大堆書,只作擺設,從不閱讀,最終一無所獲;還有少數人雖讀書,卻讀的是壞書、邪書,結果受到不良影響,甚至走上犯罪之路?磥,我們要讀書,而且還必須要有選擇地讀書。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悟出書中的真諦,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fā),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
篇二:論讀書
讀書,說起這個字眼,不少人會說:讀書算什么,我讀過很多書,讀書可以讓人知識豐富哩;讀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修身養(yǎng)性……是啊,在讀書這一方面,我毫不謙虛地說,別人一點都不如我,是,在同齡人里,我讀的書絕對遠超他們之上,什么《吶喊》呀,《彷徨》呀,我都如數家珍。然而,今天要論讀書,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讀書的,和我的讀書歷程。
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有那恃才傲物的潮林學士蘇東坡也說過,發(fā)憤識盡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的愿望?梢姇鴮θ祟惖倪M步有著多大的作用。
古人曾說,開卷有益,讀書就要讀好書,不然不就是“開卷有害”了嗎?讀書一定要選擇好書,在老師或家長的推薦下去讀,才能起到真正書的作用。(中國作文網 deadspacehorror.com)
其次是還要把書讀透,吃透,“讀書破萬卷”,這里的“破”便是讀熟、讀透。怎么把書吃透呢?首先要求讀書時要認真,全身心投入到書中,這樣才能明白書中講的什么。宋朝有個人叫陳正之,他向著名學者朱熹請教,為什么自己讀了很多書卻還成不了才呢?朱熹對他說,切記,讀書切莫讀死書、走馬觀花,要聚精會神。再加以理解就可以了!陳正之馬上這樣做,果然,不久,他就名揚天下,盛耀滿堂了。
再來談一談我的讀書歷程。這讀書,開始我也是走馬觀花,不認真讀,因而,我對讀過的書沒有什么印象。不過后來我看了魯迅先生和居里夫人的事,深受感動,發(fā)憤要多讀書,又要讀活書,靈活運用,這樣才有了今天學習,品德優(yōu)秀的我。
著名教育家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天就和大家論到這里,我要回家讀書了!再見!
篇三:凡塵書事——論讀書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宋代文學家朱熹的.詩句,大抵是說,渠水之所以那么清澈,是因為它的源頭是流動的書。也就是說,博學的人之所以知識豐厚,是因為他讀過許多書。
古往今來,凡塵書事自然不勝枚舉。
就從古人讀書入仕說起吧。
西漢匡衡,“父世農夫,至衡好學”,與我們學過的方仲永類似。青少年時期的匡衡每天要到大戶人家那里“打工”,來補貼家用,有時也到有藏書的人家里傭作卻不要報酬,只要能把書借給他看就好!翱锖馇趯W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這就是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兩千年來盛傳不衰。正因他孜孜以讀,因而成為一代經學大師,入仕后官至丞相,位極人臣。
這個故事我們從小聽到大,雖只有四字“鑿壁偷光”,可我認為更難得的是他這份愛讀書的精神,是他能夠堅持補充“源頭活水”的毅力,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在古代,讀書大概是入仕脫貧的唯一途徑了。
書簡會朽,但讀書的精神卻是亙古不朽的。
魯迅,我想中國人沒有不知道他的,但無論他流芳百代還是萬年,都是與他的少年苦讀離不開的。魯迅先生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成績優(yōu)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了,然后買了幾本書和一串辣椒。每當晚上寒冷、夜讀難耐時,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直接嚼,直到辣的額頭冒汗。他就靠這樣驅走寒冷,只是為了多讀點書。就是這樣不知熬過了多少個“辛辣”的夜晚,先生才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豐碑。
所以說,任何的“流芳千古”都不是唾手可得,不過今天我想說的是,任何的“風流人物”都離不開書籍的滋潤,你的“渠水”是否充盈,全靠你自己的努力,而“源頭活水”的“源頭”便是書籍。
“書到用時方恨少”,趁著年輕,趁著明亮的燈光和舒適的房間,多讀點書吧,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體會“偷光”和“吞辣”的苦讀,可書是不變的,書帶來的益處也是如清泉那般股股不斷的。
篇四:論讀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籍,可以說是人類了解精神世界的最佳對象,它作為一種物質而存在,卻能給我們的思想、思維、認識、認知帶來巨大的改變,是我們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不可或缺或者說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回想一下我們這些年讀書的種種情況,我不禁要發(fā)問,我們會讀書嗎?
讀書不只是一項人類社會的普通活動,它更是一門藝術,因為書作為知識的一個載體,它只是一個單純的客觀存在,但人類去讀書,這就成為了一種主觀能動的行為,所以讀書不能只是很枯燥的去讀,一定要帶著你的思想進入到書本構建的世界中去,即有思考地、有思維地、辯證地讀書,才是使讀書這一行為變得有意義的方式方法。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就是在教我們如何去讀書。“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玻f的是讀書首先要博覽群書,讀遍世間所能讀之書,看盡世間所言之事,開闊眼界,做到讀書多;“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說的是讀書達到一定的數量以后,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禁要去探索書中所講之事,所講之理的深層奧秘,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我們在讀書時讓自己的思緒融入書籍中去,帶著思想去讀書,去思考,將所言之事與現實社會去比較,就會有所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也是我所追求的讀書境界,當博覽群書并且做到有所思地辯證地去讀書后,你會慢慢發(fā)現閱讀已經不單單是停留在書本里了,書海中所蘊藏的深邃的知識和道理已經通過一本本書和一次次思考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原來一切都是道法自然,就像《大學》中所說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我們已經能夠通過讀書去體悟自然的規(guī)律,并順應于此“從心所欲不逾矩”。
就像上段所說的,要想達到第三境界絕非易事,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實現它的一小部分,這就要求讀書要有選擇性地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讀好書。書山書海之所以謂之書山書海,說明書這種知識的媒介存在數量相當的多,但是不是所有書都值得去讀,也不是所有出版出來的書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書。就拿外國名著《魯濱遜漂流記》來說,贊揚的是充滿冒險精神和開拓精神的“魯冰遜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則冒險和求生故事的背后,似乎充斥著英國早期殖民主義的思想,“星期五”對主人魯冰遜忠心耿耿,他實際上已經被魯冰遜所征服,這本書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時期產生的名著,它宣揚冒險主義和殖民精神也就不足為奇,但在當代平等自由的文明社會背景下就要有所取有所不取,這時候看書的角度就決定了一本書的好與壞。讀好書其實就是在做選擇,選擇符合時代發(fā)展洪流的書中觀點,摒棄被時代和歷史淘汰的糟粕,才是解答這道選擇題的答案。
最后要說的是閱讀方式,現代社會隨著手機、電腦、iPad走進千家萬戶,電子書所帶來的電子閱讀已然成為大部分人的首選閱讀方式,這種方式使得書變得如同快餐一般變得更易獲取,更易被閱讀,仿佛一夜之間,閱讀變成了一種全民普及極高的文化行為。但事實的數據是,中國人每天的平均閱讀量還不及同為亞洲人的韓國人的一半,日本人的十分之一,更枉談和西方世界去比較了。那么電子媒介之于讀書到底給我們帶來什么呢?在古代,書籍是很珍貴的物件,雖然有紙的發(fā)明和印刷術的完善,但大量發(fā)行成品書還是一件又費錢又費時又費力的事,一般貧苦人家甚至無法真正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書籍,大部分都是靠抄書來獲取更多的書籍和知識。雖說抄書同樣費時費力,但這是一次你同書籍親密接觸的大好機會,通過對每一個文字的抄和閱,抄書人既是讀者也是傳承者,當你去體味書中每一個字所帶來的活力,你將會更深刻地去了解到這本書傳達給讀者的一切精神內涵,這是一種對于文字和知識的虔誠態(tài)度。把一本紙質書籍捧在手里,你能夠感受到一種文字的厚重感,當你去親自打開一本書,翻過一頁頁或新或舊的書頁時,那一行行文字和一縷縷書香所帶來的文化感,這些都是電子書替代不了的。我并不是否定電子閱讀這一方式,它的快捷、方便、龐大的信息量等等好處,都是對普及閱讀有益的,我們需要的,只是能暫時拋開塵世的喧囂,給自己一個去靜靜讀一本好書的心境。
讀書,是一門藝術,帶著思考,揣著夢想去讀一本好書,更是我們每個愛讀書之人的畢生追求。
【論讀書議論文】相關文章:
1.論讀書
2.論讀書
3.論讀書
4.論讀書
5.論讀書
6.論平衡議論文
7.論寬容議論文
8.論欲望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