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日韩经典|中文AV网址在线观看|一级国产精在线观看|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tt id="bby2d"><blockquote id="bby2d"></blockquote></tt>
  • <strike id="bby2d"><fieldset id="bby2d"><listing id="bby2d"></listing></fieldset></strike>
    <option id="bby2d"><font id="bby2d"></font></option>
  • <div id="bby2d"><strike id="bby2d"></strike></div>

      普濟寺導(dǎo)游詞

      時間:2020-12-17 17:32:21 導(dǎo)游詞 我要投稿

      普濟寺導(dǎo)游詞范文3篇

        普濟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在規(guī)劃布局和建筑設(shè)計上獨具匠心,是我國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和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普濟寺導(dǎo)游詞范文3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普濟寺導(dǎo)游詞范文3篇

        普濟寺導(dǎo)游詞范文一

        普濟寺位于麗江縣城西北6公里的普濟山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為麗江城郊五大喇嘛寺之一,因大殿鋪蓋銅瓦而聞名遐邇。

        普濟寺坐西向東,原有12院,現(xiàn)存大殿院、南花園和一個僧院。大殿院落由山門、護法堂(門樓)、正殿、南北廂房組成四合院。正殿平面是長方形,初用土瓦覆蓋,本寺圣露活佛輾轉(zhuǎn)西南各地講經(jīng)、集資,于1936年改覆銅瓦,面積為46.4平方米,是云南省唯一幸存的銅瓦殿,1988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銅瓦殿為重檐歇山式,通高12米,共用32棵木柱。一層檐下均施如意斗拱,鋪作繁縛華麗,表現(xiàn)出明清時期漢式斗拱特征,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二層檐下以卷棚式彎橡反瓦裝飾,給人以柔和的曲線美感。額彷下有兩跳藏式出頭梁,抱框及上檻均用藏式蜂窩狀浮雕裝飾。前格子門繪有四尊護法神,檐欄板繪有八仙圖案,反映出佛道兩教兼容的現(xiàn)象。臺基高4.2米,正中設(shè)有12級垂帶踏階,臺基上鑲嵌著十塊"青龍望月"、"鯉跳龍門"、"鳳凰牡丹"、"獅子繡球"等漢白玉浮雕,具有民間生活氣息。普濟寺現(xiàn)存建筑,也多少體現(xiàn)出麗江處于藏傳佛教分布最南邊緣地區(qū)的一些重要文化特征。

        大殿院內(nèi),還有兩棵古樹云南櫻花,植于1771年,可謂云南櫻花之最。樹干粗壯高大,傾斜交柯,校條繁密錯雜,蓋滿了整個大院。陽春三月,紅花錦簇,與氣宇軒昂的殿堂、金光閃爍的銅瓦、四周密密的松林、滿山雪白的梨花交相輝映,構(gòu)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節(jié)假日到此游玩、野餐者,絡(luò)繹不絕。

        普濟寺導(dǎo)游詞范文二

        大家好!現(xiàn)在我們?nèi)ビ斡[普濟禪寺。我首先介紹一下普陀山的概況。

        普陀山地處浙江省東北部的蓮花洋上,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與朱家尖、沈家門構(gòu)成“普陀旅游金三角”,是舟山旅游資源的精華。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是鞭菱形,南北長6.7公里,東西寬4.3公里。普陀山歷史悠久,四千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越王勾踐時就是公元前497——465年期間,稱“甬東”。西漢成帝時,即公元前32——前7年間,由于普陀山洞穴多,水質(zhì)好,氣候適宜,藥材豐富,煉丹家梅福由江西來山居洞煉丹,人稱此山為“梅岑”。唐大中元年,天竺(古印度)僧人來山燃指禮佛,傳說在潮音洞曾親睹觀音現(xiàn)身。五代梁貞明二年,即公元916年,日僧慧鍔自五臺山請得觀音菩薩途徑普陀山首創(chuàng)“不肯去觀音院”。宋、元時佛教發(fā)展很快。普陀山成為僧侶絕棄塵俗的清靜佛地,原有的佛教各宗也統(tǒng)一歸于禪宗。明萬歷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神宗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山以寺為名,始稱普陀山。明清兩朝,普陀山佛教興廢交替,可謂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遂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鼎盛時期山上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庵堂88座,茅篷128座,僧尼3000人,真可謂“有宅皆寺,遇人即僧”,不愧為“海天佛國”。

        普濟禪寺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剎。又叫前寺,建筑面積為11400平方米。寺前有石牌坊、御碑亭、海印池、湖心亭、多寶塔、萬壽橋等等,F(xiàn)在,請大家下車步行,迎面看到的是石牌坊。這是一座四柱三門的牌坊,高近20米,柱上橫楣雕刻的云紋與石葫蘆非常精致。請看坊內(nèi)北側(cè),有一石碑,上面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jù)說,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大士的崇敬,F(xiàn)在的步行道,既方便了游人,又保持幽靜,更顯出一派佛國的莊嚴(yán)氛圍。

        走過石牌坊就是御碑亭,上蓋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它位于普濟寺正山門前,建于雍正9年,即公元1731年。內(nèi)豎漢白玉玉碑,高3米,寬1.5米,碑頂刻蟠龍,這是普陀山現(xiàn)存碑石中制作規(guī)格最高,石質(zhì)最好的一塊。此碑刻于雍正12年,即公元1734年,碑文詳載當(dāng)年本山興修情況。真是書法精妙,石刻完美,可謂“雙絕”。

        現(xiàn)在,請大家環(huán)視蓮花池。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已置身于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蓮池夜月”盛景之中。該池古時稱“海印池”,建于明朝,原來是僧眾放生處,后因種植蓮花又得名“蓮花池”。

        講到這里,有人會問:“為什么寺前都要造放生池?”放生,本是我國歷史上一種風(fēng)俗習(xí)慣,后來與佛教的“慈悲”、“不殺生”等教義相融合,進而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佛事活動。對此,有法師更深刻的開示說:信佛的不應(yīng)該無辜殺生,應(yīng)慈悲愛護眾生。不僅要求人類之間永久和平,也要求眾生的和合相處。反對殺生,提倡放生,暗含著使整個眾生界成為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苦難的和平樂園。一番話點出了小小放生池的內(nèi)涵之廣、意義之深。

        請往前看,池心有亭榭卓立,八角上翹名“八角亭”,又名“湖心亭”。石徑環(huán)繞,構(gòu)建精巧,亭水相映,頗具詩情畫意,令人遐想。再請大家朝東看,有一座石拱橋,叫“永壽橋”,高8米、寬7.5米,長40米,是明萬歷三十四年,即1606年所建。橋柱上雕刻神態(tài)各異的小石師40只,精巧逼真。往西看,有一座與永壽橋相呼應(yīng)的小橋,名“瑤池橋”,四角裝飾有龍頭的圖案,每逢下雨,龍嘴吐水,情趣盎然。

        請各位朝東南看,有一石塔名“多寶塔”,被譽為普陀山“三寶”(楊枝觀音碑,普陀鵝耳櫪樹)之一。建于元順帝元統(tǒng)三年,即公元1335年,是當(dāng)時普陀山僧人孚中向南京的藩王宣讓王募資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孚中名懷信,浙江奉化人,以勤儉簡樸著稱,為興建名山道場,他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塔旁原建有太子塔院,現(xiàn)被毀。

        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層,高18米,有臺無檐;脚_的四個轉(zhuǎn)角都飾有(蟲離)首,張口作吐水壯;第二層用蟠龍繞柱,柱頭飾有蓮花,龍的體態(tài)雄健修長,形象生動,線條流暢。每層塔的四面雕壺式門的佛龕,內(nèi)供全跏跌坐式佛像,屬于古代蒙古族統(tǒng)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如觀世音塑像體態(tài)妙若少女,神情凝嫵媚,給人以親切溫柔之感。頂層的四角飾蕉葉山花,塔剎為仰蓮寶瓶,意為佛報生的凈土。它是目前普陀山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如此精致而有確切年代的石結(jié)構(gòu)方塔,在浙江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過去,每到凌晨,人們常在太子塔院中聞聽普濟寺傳來的鐘聲,形成“寶塔聞鐘”的景觀,這也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在此。也可清晰聽到百步金沙的澎湃潮聲,與悠揚的鐘聲相交融,頗能啟人遐想,發(fā)人幽思。

        講到這里,有人會問:“寺院為什么要敲鐘?”通俗地說,大鐘是警人破迷的信號臺,而且每天早晨、晚上要各撞108下。當(dāng)然,撞108下是有由來的。對此持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凡撞鐘一百零八聲以應(yīng)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之?dāng)?shù)!绷硪环N意見是,因為眾生界有108種煩惱,撞一下,解一個煩惱,常言道:“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這說明了為什么要聽鐘聲的原故吧。若大家親身嘗試一下,也許就更明了。

        請看,前面就是普濟禪寺。此處三門并立,中為正山門,較高大,東為東山門,西為西山門。三門即“三解脫門”,意為“空解脫,無相解脫,無愿解脫!比T分別叫“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又因為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也稱“山門”。其他地方所見到的山門也同此理。它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線。三門雄姿出現(xiàn)在僧俗眾人面前,寓意進門之后,應(yīng)該僧俗有別,要遵守寺規(guī),不能喧嘩吵鬧,不要擾亂佛門清凈。現(xiàn)在,讓我們步入寺內(nèi)。寺名的由來,過一會兒再向大家解釋。正山門緊閉著,大概有人會問:“正山門關(guān)著,我們怎么進寺內(nèi)?”在回答這一問題前,我得講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游至佛頂山,游興起,忘了歸程,返回時,寺院大門早已被關(guān),要求開此門,卻遭拒絕!皣袊ǎ掠兴乱(guī)”。乾隆雖是皇帝,也沒有辦法,只有遵守寺規(guī),經(jīng)東山門入門。后來,乾隆皇帝回宮后,極為惱怒地下了道圣旨:從今以后,正山門不能開,F(xiàn)在只有國家元首、寺院菩薩開光或方丈第一次進門才打開。其實,正門為萬壽亭,內(nèi)豎明萬歷、清康熙、雍正三塊御碑。中間一塊是康熙御碑,由石赑馱者。相傳石赑是龍的兒子,力大,好負重,曾負過海上仙山。一座功德碑所以要它來背,是暗示人們:康熙皇帝功德無量,只有石赑才能馱得起這無量功德。好,故事講到這里,現(xiàn)在,讓我們從乾隆皇帝走過的東山門入門。

        各位團友,現(xiàn)在請大家在殿前停一下,讓我先介紹一下普濟寺的總體布局及本寺的歷史。

        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圓通寶殿、法堂;東軸線上為伽藍殿、羅漢殿;西軸線上為羅漢殿,其間還有普門、文殊、普賢、地藏四個配殿?胺Q“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整個布局具有清朝宮殿式的風(fēng)格。如此這般排列有序,左右對稱的院落群,可使信徒有秩序地、有層次地觀賞全部寺院,以達到信仰的`高潮。請大家親身體會這種意境。

        下面再講一下本寺的歷史。普陀山之所以成為舉世聞名的佛國圣地,也與本寺的創(chuàng)建有關(guān)。普濟寺的興衰起落,也就是普陀山的佛教史。該寺是宋神宗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在原“不肯去觀音院”基礎(chǔ)上改建,朝廷賜名為“寶陀觀音寺”。明、清兩朝,本寺經(jīng)過三次興廢。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倭寇騷擾海疆,普陀山寺殿僧徒、佛像被移至寧波棲心寺,就是現(xiàn)在的七塔寺,至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由僧人募資修復(fù)。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倭寇又犯沿海,又遷普陀山佛像于鎮(zhèn)海招寶山,隆慶六年,即公元1572年起,再次興復(fù),朝廷撥金重修,賜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本寺被荷蘭侵略者搶劫一空,僧眾被迫第三次內(nèi)遷。康熙二十三年,海疆平靜,僧眾陸續(xù)回山?滴跞四昙垂1699年,朝廷再次賜金重建,并賜額“普濟群靈”。

        從此,該寺始叫“普濟禪寺”,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寺名的由來。經(jīng)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擴建,寺院規(guī)模宏大,遂成現(xiàn)在的普濟寺。

        現(xiàn)在請到天王殿,正面可以看到殿中塑著一尊大腹便便、開口常笑、身穿金色袈裟的佛像,正在迎接著各位入內(nèi)。這尊像便是老幼皆知的彌勒像,人稱“皆大歡喜”。

        彌勒是梵語的音譯,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既定繼承人。他出生于南天竺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先習(xí)婆羅門教,后為佛弟子,先佛入滅,上生于欲界六天中第四兜率天之內(nèi)院。在兜率天內(nèi)院為彌勒凈土,因此被尊其為“彌勒菩薩”。彌勒經(jīng)4000歲,相當(dāng)于人間56.7億年,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叫“補處菩薩”。

        這是彌勒像的化身像。相傳,在我國梁朝時,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布袋師,形體寬胖,常挺著引人注目的大肚子,背著個口袋走于鬧市之中,平常言語無常,樂樂呵呵。他圓寂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磐石上。彌勒佛一生功行都異乎常人,在臨終時說了一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白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知。”后來漢族寺院里都以這位布袋和尚的形象作為彌勒菩薩,供奉在三門口了。有楹聯(lián)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請看殿西側(cè),分別有四尊氣宇昂然、形體魁梧、神態(tài)威武的佛像,相對而立,個個似我國古代的將軍。這就是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天王”,俗稱“四大金剛”。據(jù)印度佛教傳說,在古代人類所住世界的中心有座須彌山,其山腰有一山名腱陀羅山,山有四峰,各護一天,掌管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的山河、森林、土地。這就是四大天王的由來。大家請看,東方持國天王,白身,持碧玉琵琶,是帝釋天的主樂神;南方增長天王,青身,持有青光寶劍,相傳他能令人“善根”增長;西方廣目天王,紅身,手繞纏龍,相傳他能以“凈眼”觀察世界;北方多聞天王,綠身,右手撐混元珠傘,左手持銀鼠,或左手持釋伽牟尼佛寶塔,右手執(zhí)三叉戟。四天王各有一個從者91子和八大名將,輔佐四天王守護十方。四天王各執(zhí)一法器,分別象征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四天王的形象設(shè)計主要是受了我國《封神演義》的影響。

        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進門拜彌勒,出門拜韋馱。現(xiàn)在,立在大家面前的,形象高大,威武嚴(yán)肅的佛像,就是韋馱菩薩,為護法神。關(guān)于韋馱的來歷,流傳著兩種說法。一說他是印度婆羅門教所尊奉的天神,其威力無比,能戰(zhàn)勝多種邪惡,使人間得到光明,他用的兵器是金剛杵。另一說韋馱是南天王部下八位將軍之一,居四天王部下32位將軍之首。因韋馱習(xí)修梵行,恒力持久,忠于職守,所以把他置于天王殿的背后,面朝全寺中心的主殿,即大雄寶殿、圓通寶殿,監(jiān)視所有進出寺院的人。相傳釋伽牟尼佛曾下法旨,布置韋馱的任務(wù)是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后來,魔鬼偷走佛陀的佛牙,給韋馱發(fā)現(xiàn),急起直追,追回了佛牙。韋馱以此聞名,擔(dān)當(dāng)起保護佛塔的重任。為了方便履行職責(zé),一般將他的像塑建在山門背后。東傳中國后,寺院建筑格局有些變化,但韋馱菩薩像與彌勒佛像背靠而塑的傳統(tǒng)格局,卻依然保存下來。

        韋馱現(xiàn)多被塑為青年武將形象,頭戴戰(zhàn)盔,立身,白臉或金黃臉,雙目炯炯有神,時刻注視著前方的大雄寶殿。他的手勢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兩腕上橫著一條金剛杵;另一種是左腳向前立,左手握住金剛杵的柄拄地,右手叉腰,展示了一種勇猛善戰(zhàn)、一腔赤子衷心的形象。

        好,現(xiàn)在我們過天王殿去圓通寶殿觀賞。它是本山的主殿。

        各位團友,首先讓我們欣賞圓通寶殿的外觀。請看,這是單層重檐歇山頂?shù)哪窘Y(jié)構(gòu)建筑,頂蓋黃色琉璃瓦,上檐為七踩斗拱,下檐為五踩斗拱,飛檐翹角,裝飾莊嚴(yán)典雅。整個大殿歷時二年才完工,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風(fēng)格,而且結(jié)合了海島地形和抗風(fēng)需要,在建筑上有新的發(fā)展。講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斗拱是什么意思?”這要從中國古代建筑構(gòu)成來說,由高臺基、大屋頂、乘負重、活動墻組成。臺基是指高出地面的建筑物的底座,最初是用來防腐、防潮,后來它的作用擴展到乘托建筑物,主要分普通臺基,較高級臺基,更高級的臺基,即須彌座,最高級臺基。大屋頂,是指很大的房檐,出檐深遠,勢必影響室內(nèi)的采光,所以人們又把屋檐向上翹起,這樣,房檐不但防風(fēng)防雨,而且采光效果也好。那么,大屋頂是靠什么來乘托呢?那便是中國建筑特有的斗拱了。斗拱好似中國古建筑特有的構(gòu)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寬長木叫昂,總稱斗拱。它位于柱梁之間,由房頂和上屋構(gòu)架傳下來的重量,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子傳給基礎(chǔ),起乘下啟下作用。斗拱用于殿式建筑,民宅不得使用。從等級上來講,有斗拱的高于無斗拱的,斗拱多的高于斗拱少的,中國早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是掘坑栽柱,原土回填,后來發(fā)展成筑臺建基,碼放柱石,立柱上梁,大梁之上逐層逐間安裝瓜柱與梁枋,形成骨架,隨即釘椽子與望板,然后鋪泥上瓦。瓦頂完成后再砌墻,裝修地面。因此中國古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有兩個特點,一是在施工時先做屋頂后砌墻,從上往下交活,二是墻倒屋不塌。明清建筑特點,出檐淺,斗拱比例縮小,減柱法基本不采用,重要建筑屋頂主要是全部覆蓋琉璃瓦,強調(diào)整體布局規(guī)矩、嚴(yán)謹(jǐn)。該大殿寬敞壯觀,人稱“天下圓通殿之祖”,以“活大殿”著稱于世,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大殿高21米,寬47米,進深29米,建筑面積1961平方米。請?zhí)ь^看殿前“圓通寶殿”匾額,這是宋寧宗嘉定七年,即公元1214年皇帝所賜。從此,普陀山就被指定為世專供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圓通殿,即觀音菩薩正殿,為何觀音又叫圓通呢?拒佛教說,觀音是耳根通,用今天的術(shù)語說,觀音的耳有特異的功能。觀音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她聽到苦難的呼救聲便能眼觀,故名“觀音”。圓通即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思是“不便倚,無阻礙”。即圓滿通達之意。

        普陀山作為觀音菩薩說法道場,寺院庵堂多供觀音像。由于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受到普遍廣泛的信仰,且傳統(tǒng)觀音菩薩能顯現(xiàn)種種化身,說法濟度眾生。故圣像形狀變化很多,普陀山供奉的觀音圣像就有使多種,既圣觀音、毗盧觀音、海島觀音,俗稱鰲魚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數(shù)珠手觀音、水月觀音、楊枝觀音、白衣觀音、紫竹觀音(南海觀音)等等。

        好,現(xiàn)在讓我們?nèi)氲睢S婵吹降木秃盟票旧街鞣鹋R觀音。她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慈眉善目,臉呈微笑,在蓮花座上結(jié)跏蚨坐,右手擎一枝平開蓮花,左手以橫臂擋胸,拇指尖頂在食指尖上,中空成圓形,其余三指而微微分開,結(jié)大悲施無畏印。這種形象,就是“圣觀音”,又稱“正觀音”。善財童子和童女惻立兩旁。殿兩側(cè)是觀音32化身,展示了觀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現(xiàn)的各種形象,包括神佛天王、文官武將、僧俗男女和龍、蛇、大鵬鳥等動物和擬人塑像,以顯示普度眾生的“法力廣大”。這些像是1980年重塑的,是出自中國美院雕塑系的師生和72歲高齡的民間老藝人,詹振輝等之手,造型優(yōu)美,雕刻精細,姿態(tài)莊嚴(yán)逼真,表情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觀賞價值。

        講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問:“觀音是誰?觀音是男還是女?”好,先讓我們從觀音菩薩身世講起吧。

        “觀世音”是梵文的音譯,譯“觀自在”,音譯為“阿婆羅”等等。唐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稱“觀音”。關(guān)于觀世音的傳說,眾說紛紜,各派也不同。顯教持阿彌陀佛之弟子之說,密教則持阿彌陀佛的化身之觀點。其實,觀音在印度為男身。據(jù)佛經(jīng)說,他原是王太子,名不煦。成佛后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觀世音宏愿要免除眾生一切苦惱,佛為他受記,稱“觀世音”。其意思是“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是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睋(jù)佛經(jīng)記載,觀世音在無量劫前早成正果,號“正法明如來”。為實現(xiàn)宏愿,普渡眾生,今現(xiàn)身菩薩身,到將來成佛之相。佛教各派所傳的觀音,有六觀音、七觀音及三十三觀音,但通常所稱的觀音指六觀音中的圣觀音。

        要說觀音是男是女,從佛教的角度上講,無所謂男、女,那么,中國女性觀音始于何時?據(jù)初步考查,女性觀音造像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到了明朝,觀音普遍為婦女身。因佛教傳入中國,逐步融合進中國民族文化而漸漸演變。佛教徒和藝術(shù)家們,根據(jù)“觀音大士慈悲心切,從茲現(xiàn)十界身,以三使二應(yīng)、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之說,遂把觀音塑作各種化身,而女性觀音也是人們易于接受的一種,成為一種慈悲和美的化身。在中國,觀音菩薩還被說成是古代妙莊王的第二女兒,名叫妙善。從小吃齋信佛,削發(fā)為尼,遭父親妙莊王堅決反對,把她悶死,墜入地獄,而管地獄的閻羅王卻將她復(fù)活于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蓮花上。從此她發(fā)誓要超脫世人之外,長出千眼千手,普渡眾生,行善天下。據(jù)說她的生日是農(nóng)歷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涅盤日是九月十九,逐成了普陀山佛國世界三天香會期,形成了朝拜觀音的薩那個佛節(jié)高潮。十八日、十九日兩天,山上各寺僧中都要舉行隆重的觀音法會,特別是十八日晚,燈燭輝煌,誦經(jīng)拜佛,通宵不眠。信徒們有的坐夜通宵拜佛,有的經(jīng)香云路登佛頂。其盛況難以形容。

        各位團友,前面的是法堂,也叫講堂,是演法皈戒集會的地方,建筑規(guī)格僅次于主殿,內(nèi)供三如來佛。以釋迦居中,東、西方教主各居左右,共供一殿,為“橫三世佛”,表示佛教中以東方為日出之處,象征朝氣升騰,萬物生長,即為生之樂園;而西方則為日落之地,象征萬物歸宿,以西方謝世后之凈土。整個氛圍肅穆端莊,呈示吉祥、順緣之意。

        各位團友,普濟寺的游覽到此結(jié)束了,謝謝合作。

        普濟寺導(dǎo)游詞范文三

        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稱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 之稱。 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fēng)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后歷代皇帝撥幣累建,全盛時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達4000余人。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jié)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xué)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有人曾經(jīng)對普陀山的美景作出這樣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dāng)推普陀。"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fēng)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huán)繞、漁帆競發(fā),銀濤金沙環(huán)繞著青翠的峰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gòu)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圣地位,以及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相信您也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圣之旅了,現(xiàn)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游覽攻略,以及景點導(dǎo)游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

      【普濟寺導(dǎo)游詞范文3篇】相關(guān)文章:

      查濟古民居導(dǎo)游詞01-25

      慶云寺導(dǎo)游詞02-03

      普寧寺導(dǎo)游詞03-09

      少林寺導(dǎo)游詞03-09

      歸元寺導(dǎo)游詞03-16

      甘肅馬蹄寺導(dǎo)游詞02-13

      揚州大明寺導(dǎo)游詞02-05

      大相國寺導(dǎo)游詞03-15

      武漢歸元寺導(dǎo)游詞01-25

      湖北歸元寺導(dǎo)游詞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