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走進大自然作文三篇
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jīng)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走進大自然作文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進大自然作文 篇1
我非常愛聽音樂。今天,我悄悄地走進了大自然,來傾聽大自然的一切聲音,有能讓我陶醉的風(fēng)聲,有能使我忘了鳥鳴的雨聲,還有能使我感到害怕的雷聲。
我喜歡悠閑地躺在草地上,聆聽悅耳的風(fēng)聲,一陣陣帶著優(yōu)美的旋律,伴著鳥鳴的風(fēng)聲,使我深深陶醉在其中。風(fēng)的聲音漸漸地消沉,如同人們的心情有時澎湃,有時傷心。身上早已淋濕,原來雨已經(jīng)下了一會了,雨的聲音如母親的愛在低聲細語,如母親的手在撫摸這孩子的頭,又如母親用自己的愛保護著孩子。雨的聲音是清脆的,如同一首優(yōu)美的小曲在演奏著。
雨越下越大,我匆匆忙忙的跑到茶亭里,喝著發(fā)出淡淡清香的茶,細細品味著這大自然獨有的聲音。雷聲響起,轟隆隆的震響如同世界末日的來到一般,驚天動地。這時,雨像發(fā)瘋似的'下的更大了。但是,慢慢地這場雨從鏗鏘有力的樂曲變成了一首節(jié)奏單一的旋律。
漸漸地,雨停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哼著小曲,回想著大自然的美妙聲音。大自然的聲音比人間一切音樂都動聽,都美妙。
我喜歡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點評:語言詼諧有趣,情節(jié)安排曲折生動,開頭與結(jié)尾的呼應(yīng)巧妙。本文篇幅雖短,但內(nèi)容生動具體,段落明確,語言樸實,通俗易懂。文章用孩子的語言敘事,顯得自然,樸素,猶如一股清泉。結(jié)尾點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明顯的文章內(nèi)容太欠缺了,也非常明顯的跑題了,老師建議小作者在寫作前一定要注意仔細閱讀題目要求才好,繼續(xù)努力,加油。
走進大自然作文 篇2
大自然給予了人類七彩的世界,給予了我們壯麗的山河,給予了我們陡峭的山峰,給予了我們肥沃的土地,給予了我們蔚藍的天空,給予了我們多彩的草地,給予了我們蒡葧的大樹,給予了我們火紅的鮮花。一幅幅美妙的畫卷,一首首蒼翠的詩歌,一顆顆跳動的音符,一句句沉醉的話語,都無法描繪出大自然的美景。
走進綠樹成蔭的大森林,鳥兒在歡快的高聲歌唱,唱出了喜慶和祥和,嫩草滋潤著廣闊的大地,滋潤著翠綠的心田。野花露出紅潤的臉頰,露出淡淡的紅暈。綠樹迎著火紅的陽光,只留下稀稀疏疏的碎影。一片片芳草地上一群群奔馳的駿馬,一堆堆野草叢里一只只膽怯的野貓。幾聲鳥語停留在我的心間,幾陣花香在前方一閃而過。我的心情似湖泊一般平靜,又似汪洋一般震撼。我望著大自然如此迷人的場景,心醉了。我抵擋不住紅花的妖艷,抗衡不了耀眼的陽光,陷入了美景的深淵中,無法自拔。
啊!美麗的大自然,你是我生命的源泉;你是我無限的希望;你是我靈魂的寄托;你是我天邊的云彩;你是我追求的夢境,我為你而徹夜無眠。
走進大自然作文 篇3
大自然,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空間。走進它,你會發(fā)現(xiàn)有寬廣遼闊的平原,浩浩蕩蕩的大海,無邊無際的天空。還有青色的草浪,潔白的云朵,湛藍的天空和參天的大樹。
走近大自然,你會發(fā)現(xiàn)它是多么的美妙?,一只肥大的蟈蟈在草地上穿梭,它那草一般的綠油油的身子,好像只為大地而生。聽,知了在樹上鳴叫,“知了,知了”它的脾氣可真不小。到草地里去捉螞蚱,到河里去摸小魚,還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傾聽大自然最美妙的聲音。 走近大自然,人們發(fā)明了小提琴,它是根據(jù)龜殼的形狀制成,在它還是個龜殼的時候,你絕不會想到它可以發(fā)出這么美妙的聲音。
走近大自然, 大自然中,也有許許多多奇妙的故事。大樹上,一只小喜鵲在喂老喜鵲吃食,那是在教育我們學(xué)會感恩。森林里,一只跑的太慢的羊羔被狼吃掉了,那是在告訴我們,競爭很激烈,我們要跑在別人前面,土坑旁,一只只螞蟻合作把肥大的死蟲抬回它們的房子,那是讓我們知道,團結(jié)就是力量。 躺在大自然的懷抱,你會放飛你的想象。你變成了一條魚,在河水里快樂地擺動著身軀,你變成了一只雄鷹,在廣闊的天地間拍打著你堅硬有力的翅膀。
大自然中的一切,皆蘊藏著無窮的文章。親愛的同學(xué)們走到大自然中去吧,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與美麗,去探索大自然中無窮無盡的神奇與奧秘。
【有關(guān)走進大自然作文三篇】相關(guān)文章:
有關(guān)走進大自然的作文12-22
有關(guān)走進大自然作文7篇01-19
有關(guān)走進大自然作文8篇12-02
有關(guān)走進大自然作文4篇12-01
有關(guān)走進大自然作文10篇11-22
有關(guān)走進大自然作文四篇11-02
走進大自然的作文11-04
走進大自然話題作文10-28
走進大自然深處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