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時代讀后感
能讀到這本書也是巧合,本來想看的是另一本書,在圖書館里找了好幾圈卻沒有尋到。這時,《白銀時代》幾個字映入眼簾。高中時就聽說王小波的書很深奧,我也怕自己讀不懂。但最終我還是把它帶走了。
書讀到一半的時候,我還是什么都看不懂。當時的心情就像我寫下的這些文字一樣,簡單瑣碎,我甚至連文字敘述的邏輯都無法理清。讀著讀著不禁想問,作者究竟是怎么寫出這本書的。
封面有一句話,“老師說,世界是銀子的,然后是一片意味深長的沉默”?赐赀@句話,我也沉默了。當讀者無法與作者進行最基本的交流,這個讀者應該是失敗的。這一瞬間,心情頗為沮喪。
書看完了,我去翻網(wǎng)上的書評。每看一篇,心里的疑惑就解開一分。原來是這樣啊。原來書中大量的性愛描寫是對革命與愛情在中國復雜的生成關系的揭露;原來類似于“假如我叫m的話,和我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那個女人就應該叫f了”這樣沒有邏輯的文字,是王小波的話語游戲迷宮……原來我真的沒有看懂這本書。
但到底是讀完了它,也有一些瑣碎的不成文的感受,就在這里記下來吧。
1
讀王小波的書,需要一點想象力。書中的文字無時無刻不在牽引著讀者的腦細胞,跟著它們一起在超脫禁忌的想象世界中跳動。這點在書中的各處均有體現(xiàn)。
舉個例子來說,全書以第一人稱來進行敘述,在第一部分《白銀時代》中,“我“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大學二年級的物理系學生,“我”和“我”的老師談著戀愛!拔摇钡牧硪粋身份是2020年里一個寫作公司里的寫手,但“我”寫出來的這個師生戀故事卻屢屢被上司槍斃。在這兩個“我”各自的世界中,都出現(xiàn)了一個老師。兩個“我”是否重疊?兩個老師又是否是同一個人?這足以讓讀者腦洞大開。
“我”的文章被槍斃,是這一部分最大的矛盾所在。“我”的上司要求——“我們所寫的一切都必須有生活作為依據(jù)”。文章因此被槍斃,足以說明師生戀在當時的社會上是飽受非議的,是對正常價值觀的顛覆。那么王小波特意做這樣的設置,表明的恰恰是一種抗爭。文中的“我”并不同意上司的主張,他認為,要想真正地寫小說,就必須從所謂的生活里逃開。要想真正地寫,就必須到生活之外。
讀王小波的書,也可以獲得一些想象力,尤其是在讀到那些出乎常理的比喻時。作者對他筆下的人物毫不留情,甚至沒有放過“我”自己。他將“我”的大手比喻為“一排厄瓜多爾香蕉”;老師向“我”走近時,“我“感覺自己像沙漠上的響尾蛇——臉上能夠感到一陣逐漸逼近的熱力。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一句——“我就是那條蛇頸龍,攤倒在水泥地上,就如一瓣被拍過的蒜”,一個無精打采的人物形象就這么活靈活現(xiàn)地被刻畫出來了。
在這之后,你看到他將公司里的男職員們比作“宰好的雞”,將女同事比作“狡猾無比的蜘蛛精”,也都不會覺得驚訝了。這些怪誕至極的比喻并不是為了嘩眾取寵,它們的背后隱藏著作者的寫作意圖。對于這種描寫人物的寫法,有讀者將其理解為是物化的象征,作者是在用物化的角色去詮釋小說的社會意識、人際關系,甚至世界觀。那就不是我所理解的、只是簡簡單單的比喻而已了。
我看的這本《白銀時代》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白銀時代》、《未來世界》和《2015》。上述部分均是關于《白銀時代》的內(nèi)容。
2
看到《未來世界》這個部分時,我開始有了被吸引的感覺?赡苁且驗橐呀(jīng)習慣了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文字邏輯,我不再像讀第一個部分時那樣,想要去深究文字背后的深意。或許就在這個時候,我已經(jīng)走進了王小波的話語游戲迷宮中。
《未來世界》的自序中有這樣一句話,“但我以為,起碼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多場景是不配寫進小說里的。所以,有時想象比摹寫生活更可取“。這和第一部分中的那句“要想真正地寫,就必須到生活之外”不謀而合。
這個部分分成了上下兩篇,上篇是《我的舅舅》,下篇是《我自己》。自此,舅舅這個角色隆重登場。作者將“舅舅”這個人物塑造成了一個奇異的人!八且粋作家,但是在他生前一部作品也沒有發(fā)表過”,“他死于一次電梯事故,一下子就被壓扁了”,他“肌肉發(fā)達,身材高達”,卻患有心臟病。這樣一個奇異的舅舅,生前遇到了兩個女人——F和小姚阿姨。讀到后面卻發(fā)現(xiàn),F(xiàn)其實是小姚阿姨臆想中的一個人物。這一段可以說是令我大開眼界了。
作者的這個安排,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東野圭吾的《惡意》。在《惡意》這本書中,加賀恭一郎視角和野野口修視角的雙線結(jié)構同時展開。隨著加賀恭一郎對真相的步步逼近,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以野野口修的口吻展開的敘述,全是用來迷惑加賀恭一郎的“偽證”。至此,讀者會覺得自己受到了“背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野野口修的手記迷惑的不是書中的其他人物,而是讀者。
而在《未來世界》中,作者其實一直都在有意無意地暗示F和小姚阿姨其實是同一個人,讀者讀到后面不會有太強烈的背叛感,但確實是愈加迷惑,作者為何要做這樣的一個人物設置,我至今還沒想通。
下篇是《我自己》。故事的一開始,“我”犯了“影射的錯誤”,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公司取消身份,沒收一切,重新安置。更為過分的是,被安置的人們彼此之間不能相互聯(lián)系,“我”身邊的妻子甚至是被派來的監(jiān)視員。人與人之間沒有了信任,只剩下懷疑和猜忌。而“我”在經(jīng)歷了改造之后,終于失去了原先那個自由而不安分的靈魂,“我甚至還能像從前那樣寫書……但是我根本就不想寫這樣的書,我甚至完全懶得寫任何書了”。
你別無選擇,所以只好這樣生活了。
在個人與環(huán)境的對抗中,究竟是個人在烈焰中灰飛煙滅,還是個人推動環(huán)境改變?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變革者,但我不由得佩服那些變革者的堅韌和毅力。
3
終于寫到了最后一個部分——《2015》。這應該是我從小到大寫過的最艱難的一次讀后感。能夠?qū)懙竭@里,已經(jīng)是挖空心思地在整理自己的思緒碎片。寫下這篇讀后感時,我也在想,王小波的書,到底要經(jīng)過多少遍的閱讀,要經(jīng)過什么樣的人生閱歷,才能盡可能地看懂。當然,這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在這個部分中,“我”的舅舅又出現(xiàn)了,不同于上個部分,這次出現(xiàn)的是“我”的小舅舅。他叫王二。后來查了資料才知道,王小波在家中男孩排行老二。而王小波的每一篇小說中,幾乎都有“王二“這樣一個人,加上王小波在王二身上灌注了不少他本人的某些特質(zhì),這樣就造成了讀者在閱讀時,形成了對于王二和王小波的等價認同。
在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第一個愛人是小舅”。這句話似乎寫得有些沒頭沒腦,但結(jié)合上下文來看,“我”對小舅的愛,其實是基于“我”對小舅的崇拜和羨慕。小舅是一名畫家,這正是“我”從小時候開始,就夢寐以求的職業(yè)。
《2015》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正如上文所說,小舅是一個畫家,但他沒有賣畫的執(zhí)照。因此在街上賣畫時常常會被警察逮到。每到這個時候,小小年紀的“我”就要到派出所去領他回來。
小舅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他之所以沒有執(zhí)照,原因有二。一是他的畫沒有人能看懂,看畫的人都會覺得頭暈;二是他不愿按照他人的曲解將自己的畫說成是“海馬”或“袋鼠”。讀到這里,我被小舅這個人物吸引住了。他和整本書中的所有主人公一樣,身處于一個和自己格格不入的時代,但他卻寧愿過著被警察追趕、被世人嘲笑的生活,也不愿違背自己畫畫的本意。
后來小舅進了習藝所,還與看管他的女警官結(jié)了婚。但自從打習藝所出來之后,小舅就”江郎才盡,再也畫不出令人頭暈的畫了”。讀到此處也不覺疑惑,因為已經(jīng)預想到,小舅會像《未來世界》里的大舅一樣,被壓抑的社會瓦解了原有的個性和思想。
《白銀時代》其實一共有四個部分,只是我看的這本書只收錄了前三個部分。但讀到這里,全書的大致內(nèi)容已經(jīng)能夠總結(jié)出來,三個部分的主人公或是作為一個畫家,或是作為一個作家,他們所想象和創(chuàng)作的世界,都與現(xiàn)實世界存在著巨大的、永遠的沖突。王小波的這本《白銀時代》,也因此被認為是一部反烏托邦文學。
反烏托邦是烏托邦的一個分支,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社會想象,當一部作品對未來的可怕幻想代替美好理想時,這部作品就變成了“反烏托邦”的諷刺作品。而在《白銀時代》中,王小波以其大膽的想象和幽默,構建了一個人人都失去了自我的反烏托邦,表達的是一種對人的獨立精神的呼喚。
零零散散地寫到了這里,其實反烏托邦文學這個詞匯我是第一次聽,這種文學形式也是第一次看,遠遠表達不出這本書的內(nèi)容和思想。以我目前的學識和思想,要想理解作者背后真正的寫作意圖,囊括出全書的精華所在,也還是一件難事。希望以后慢慢地增長一些知識和閱歷,到時候也能稍稍讀懂這個有趣的靈魂吧。
【白銀時代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后感03-25
讀后感01-24
讀后感12-19
讀后感02-14
讀后感03-06
教學讀后感08-19
走進 讀后感08-19
童心 讀后感08-19
讀后感講評08-19
遇見讀后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