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民風民俗作文10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jù)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jù)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xiāng)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xiāng)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說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 生在江南的我,獨鐘于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
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從農歷五月初一便算開始了,初一一大早起來,把頭天準備好的菖蒲艾葉,用紅紙黑線一扎一扎扎好,一般為一棵菖蒲和一叢艾葉為一扎。每兩扎為一對,擺放在門兩邊,放在大門兩旁的會尤其大些、粗壯些。據(jù)說擺放這些菖蒲艾葉是為了驅邪,好平安迎接端午節(jié)的到來。逐個門擺放好后,燃放一串鞭炮,端午節(jié)的氣味就可以聞到了。
家里的主婦忙里偷閑地準備好粽葉,洗凈剪去硬角,淘好糯米加上紅豆,拿出一些細帶來,請上鄰居主婦們一起幫著扎起粽子,說說笑笑,一串串有棱有角的粽子扎好了。接下來就是下鍋煮,待五六個小時后,粽子的香味就飄滿了小屋小院了。走在村子里總會不期然地聞到這種特有的香味,讓人不禁想起端午節(jié)來到了。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民風民俗,其中,蒙古族的民風民俗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古族在飲食起居方面都與其它族有些不同,蒙古族也有自己的特別習慣。例如:你到蒙古去做客,需盤腿坐在席子上,幾個人圍著一個火爐,主人不能端正地坐在那里。而主人向客人們遞奶茶的時候,客人應端正的接過去,如果不接,就表示對主人的不尊敬。如果實在不方便,也要喝幾口,否則主人會傷心。
我們了解了蒙古族人的熱情好客,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蒙古族的服飾吧。蒙古族的服飾很鮮艷,頭上戴著別具一格的帽子。蒙古人不像我們,我們一年四季都穿不同的服飾,而蒙古族一年四季穿的都是長袍,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特色服飾。
蒙古族的飲食也別具特色,日食三餐,每一餐都離不開奶與肉。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那當然就很著名。說起肉,蒙古族最著名的食物當然是屬烤全羊啦!烤制后的羊肉色澤飽滿,色香味俱全,讓人看著都想咬一口。還有蒙古的手抓羊肉,是蒙古族最喜愛的食物之一,相傳手抓羊肉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手抓食用而得名。酒類的當然也要數(shù)馬奶酒,馬奶酒是牧民們親自研制的傳統(tǒng)名貴飲料,牧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每天都離不開馬奶酒,每天到處都洋溢著馬奶酒的清香。
怎么樣?蒙古的民風民俗是不是很有特色,你想不想來嘗試一下。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吹糖人
民間 “吹糖人”的藝人,他們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 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準確、造型要簡潔生動。吹糖人的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先將一小塊飴糖放在手心壓扁,然后握起拳頭,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從手心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制糖人鼓起腮幫子,不一會兒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圓球狀,再用靈巧多變的手法,捏出造型各異的花鳥魚蟲、人物百態(tài)等,有的還圖上花花綠綠的顏色。
剪紙
在中華民族的搖籃里,孕育發(fā)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紙俗稱窗花,是民族文化的內容之一。剪紙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形式,為中華各民族人民所喜愛,其中陜北剪紙猶為引人注目。陜北剪紙包含秦、漢之風,風格既纖細秀美,又粗獷大方,粗中見巧工,土中觀美感,曾連續(xù)數(shù)年分別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獲得好評。
鳳翔木版年畫
據(jù)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歷史。按從事其業(yè)的一個家族一幅祖宗檔案記載,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戶從事年畫副業(yè)生產;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開辦早期年畫“畫局”,以后一直延續(xù)六代人190多年。鳳翔木版年畫從小到大,由粗到精,經過了多次起落、興衰,成為中國西北地區(qū)首屈一指的民間年畫勝地。邰氏《世興畫局》在近兩個世紀的進程中,立足鳳翔,面向全國,打向國外,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清明過后“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云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fā),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fā)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著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么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后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藥花。然后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并肩說笑著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fā)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扒彝^乎,洧之外,洵訏且樂!本S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里,趁萬物復蘇,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游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蕩漾開去。后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jié)的生活情態(tài)。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匯合后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yōu)槟信螛分幓蚰信角榈拇~,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jié)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jié),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為了好記,魏晉以后統(tǒng)一將上巳節(jié)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制》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jù)這個節(jié)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jié)、三月會、情人節(jié)、定情節(jié)、女兒節(jié)、求子節(jié)、游春節(jié)等。
據(jù)古老傳說,上巳節(jié)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jié)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并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xù)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xù)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guī)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guī)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jié)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后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于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guī)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jié)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jié)一個法定的地位。于是后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艷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jié)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于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fā)育的自然節(jié)令,也有利于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后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和文明進步。
宋以后,對婦女特別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一般禁止女性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更是難以想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huán)境,到了近代,漢族地區(qū)“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jié)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只有西南少數(shù)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畬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jié)日風俗,每到這一天,闔族男女都會在白天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對歌、拋繡球,狂歡終日。夜幕降臨,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至到今天,這些少數(shù)民族都以“三月三”為“談愛節(jié)”、“情人節(jié)”,或是“甜茶情人節(jié)”。在個別的漢族地區(qū),“三月三”情人節(jié)的習俗也有保留。如河南等中國北方就有“三月三,吃雞蛋;三月三,砍棗尖”的民諺。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習俗。山東濟南有“三月三,相親千佛山”的活動。在揚州,至到今天仍有《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曲傳唱:“俏人兒,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這些說明,“三月三”做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情人節(jié)的習俗,在我國仍有頑強的延續(xù)性和生命力。
近些年,西方情人節(jié)在中國有越過越盛之勢,因此,許多人呼吁中國人應當過自己的情人節(jié),于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當成了中國的情人節(jié),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想,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jié),但不應是“七月七”,而應是“三月三”。
首先,判斷一個節(jié)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tǒng)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等,與愛情并無直接關系。
其次,七夕更多地是與節(jié)氣緊密相關,而與愛情無涉。當農歷七月初七日黃昏“織女”升上頭頂?shù)臅r候,正值暑氣漸消、秋涼乍起、婦女紡線做寒衣的時節(jié),因此,這顆星就被稱為“織女”。此時銀河橫貫夜空南北,織女星和牽牛星隔河相對,這一景象,觸發(fā)了古人的想象,將其與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聯(lián)系起來。我們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fā)的關于愛情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就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是情人節(jié)。
其三,“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 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四,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xié)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jié)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guī)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五,將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更多地是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難怪在秦代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牛郎、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
由此看來,做為情人節(jié),“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做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無論從節(jié)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xiàn)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微風輕拂人們的臉龐,旁邊的樹葉沙沙作響,幾聲犬吠變得異常嘹亮。
一大群人嚴肅地站著,他們的神情沉穩(wěn)而安靜,衣著奇特,手拿鋼叉,寂靜的環(huán)境,仿佛從來不曾熱鬧。只見一團團火花在空中飛揚,像一朵巨大的花在天空中綻放,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紅色的火花像鮮花一樣,是怒放的笑容;像柳條一樣,是靈動的腰肢;像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
但是,看!一踩起來就嗨翻了,發(fā)狠了,忘情了!百十個興奮至極的人們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接二連三迸發(fā)出熱烈的火花狂舞在你面前。像流星一樣,是閃射的身影;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好一場雙峰煉火!
這情景,這氣勢,整個場面都是那么火烈、那么熱辣、那么激情。正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浩蕩!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钡暮婪!俺逼絻砂堕煟L正一帆懸。”的壯闊。
好一場雙峰煉火!
每個人都瘋狂地手舞足蹈,都興奮地開懷大叫,都樂此不疲地左奔右跑。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活力,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生命力。它震撼著你,灼燒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感受到一種從未感受到的力量美!
好一場雙峰煉火!
他們的聲音在天際蕩漾,直沖云霄,氣沖斗牛。他們的聲音撞到樹上,樹也被逗笑了,一直沙沙笑個不停。聲音飄落在小草上,小草也情不自禁開始扭動自己的身軀。
愈踩愈烈!人們的心都放飛在這熱鬧的黑夜!愈踩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動作和夜色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
好一場雙峰煉火!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蔽覀冇鴼g聲笑語,我們迎著噼里啪啦鞭炮聲,我們迎著滿心的期待,我們來到了想念已久的祖國大地——湖北.大年初二我們在襄陽觀看了古城墻、米公祠、古隆中,F(xiàn)在我把它們給你們介紹介紹吧!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于樊城內,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人稱“米襄陽”。米芾很喜歡收藏硯臺。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深受到人們的愛戴。在他離任去世后,建米公祠以示紀念。
古城墻位于襄城區(qū)境內,原筑于漢初,略呈正方形。其東南隅有仲宣樓、夫人城等。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它雄偉壯觀,真是令人驚嘆不已!
其中讓我記憶最深的還是古隆中,談起古隆中大家肯定都想到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他是三國時期的蜀國的丞相、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字孔明,他17歲-27歲在古隆中隱居。幼年失去了父母,后隨叔父至荊州,17歲叔父亡,便來到襄陽隆中苦讀,被稱為“臥龍”。 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等。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了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tǒng)天下的謀略,使劉備茅塞頓開。進入隆中以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道路兩旁綠樹成陰的樹木,我們繼續(xù)往里走 ,就看到了雄偉壯觀的古隆中大門,這大門很獨特,由三個門組成,正中間是個大門,大門上印著三個紅艷艷的大字---古隆中;兩旁各有一個小門,三個門中間有兩根柱子,上面寫著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三顧頻頻天下計",下聯(lián)是"兩朝開濟老臣心"。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三顧堂,這可是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地方。那里有一塊浮雕:諸葛亮和劉備相對行禮,張飛卻雙眼圓瞪,眉毛倒豎,一副氣鼓鼓的樣子。疑?那邊怎么有一口六角形的井?原來是諸葛亮在這打水用的,現(xiàn)在它還是那么清澈見底,被光一照還是那么波光粼粼,使人嘆為觀止。
其實人生下來不是什么都懂的,就像愛迪生說過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人不能沒有先天的靈感,也不能沒有后天的努力。讓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肯下功夫,只有我們先付出,才能得到一定的收獲。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俗話說“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這不,臘月二十九一早,我們便興高采烈地趕到了姥姥家。今天,家中要上演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捏花饃。
姥爺將面盆上的濕布揭起,倒上些堿水,和爸爸輪流上陣,將近一個小時才將面團揉勻。這時的面變得白澄澄的,好似個胖娃娃。
接下來這個環(huán)節(jié)可是我最喜歡的——捏花饃。這就應該姥姥、媽媽這些心靈手巧的女同志們大顯身手了。一塊塊面團,在她們手里翻來覆去地揉搓著,與此同時,姥姥又開始給我講那些令我百聽不厭的民俗故事:“說起來,這花饃饃也是咱們山西過節(jié)時的傳統(tǒng)咧。以前,我們只要有一戶有喜事,家家戶戶都捏饃,以示慶賀:鄰家喜得貴子要送‘金鎖饃’,給老壽星祝壽要敬上‘壽桃饃’;每逢佳節(jié)也要做饃,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秋,要捏——”
“——‘月餅饃’!”我接過話頭,這我早已爛熟于心。
嘴不停,手也沒有一刻歇息。面團在姥姥手中翻來覆去地揉啊捏啊,幾經抻、拉、壓、拽的“折磨“,姥姥將面團揉成長條,盤了又盤,最后筷子剪刀齊上陣,不一會兒,那“兔子”便有了形,大耳朵,小尾巴一應俱全。姥姥又端出一碗早已準備好的大棗,挑一個去了核,剪一半,往兔眼上一戳——喝!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玉兔”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小巧玲瓏,令人愛不釋手。
一個個面團經姥姥之手,變得形態(tài)各異,生動至極,好似實物一般。石榴,桃,蝴蝶等等,一應俱全,還有一條搖頭擺尾的大鯉魚呢!我也努力模仿,照樣捏了幾個,自我感覺極好,托著到處炫耀。
我們忙了一個多小時,直至汗流浹背。案板很快便擺滿了花饃。是時候該下鍋了!在等待的時間里,我的心情簡直能用“望眼欲穿”來形容,總有“揭開鍋蓋來看看”的欲望。其實,不出半個小時,花饃饃就“新鮮出爐”啦。每一個都發(fā)酵得很好,比入鍋時大了幾圈,顯得十分豐滿。一只熱騰騰的“大桃”握在手心,只不知道從何處下口,可第一口咬下去,便是滿口的香氣,這香不同于平日常吃的饅頭香,這其中還摻雜著我們的汗水與歡樂,兩種截然不同的味道,讓這饃更添了一份醇香。
家鄉(xiāng)的花饃饃呦,你讓我們全家,在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提前感受到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我們,遵循著祖輩留下的傳統(tǒng),保持著獨特的民間習俗,雖總不回山西老家了,可通過這花饃,我與老家,情相連,心相系!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潮汕工夫茶名揚海內外。工夫茶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愛、精、潔、思。這五個字的深刻涵養(yǎng),正體現(xiàn)了潮汕文化儒雅的“和”的思想。喝茶早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飯后喝茶,閑聊喝茶,茶幾乎陪伴著潮汕人的每時每刻。就連學校的辦公室里,老師們在課間也會抽空喝上—杯茶。潮汕的美食是最負盛名的。潮汕地區(qū)有“美食之鄉(xiāng)”的美稱。
潮汕地區(qū)瀕臨海洋,海鮮自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血蚌就是—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買—些血蚌。家里人煮—鍋開水,把血蚌放進去悶—會兒,大約—分鐘后就可以取出來吃了。掰開蚌殼,會看到帶著血的蚌肉,吃起來鮮美卻不帶腥味。
潮汕小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出名的小吃有炒糕粿、蠔烙、鱟粿等,還有—些專門做供品的粿品,如紅桃粿、鼠粬粿等。潮汕小吃注重色香味形名俱美,做工精細,讓人流連忘返。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時節(jié),況且今年的中秋與國慶在同一個假期,更增了不少喜慶的氣氛。不禁零星憶起舊長沙的一些關于月餅的舊事來。
長沙南食坊制作月餅,其實在開春之后就已動手作準備。在那個帶有濃厚的農業(yè)味的社會里,生產的節(jié)奏總不會太快。南食坊先要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月餅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儲備。諸如果料中的五仁:瓜仁、麻仁、橄仁要去殼,桃仁、花生仁去殼之后還要去皮;及至中秋要來前的一段時節(jié),新鮮豬油要煎好,火腿、瘦肉條要切成丁,還有豆沙、蓮蓉、棗泥都是要煮好或炒制好的。從農歷七月起,在暑熱漸退之時,月餅在長沙就上市了,且眼見著一天比一天生意紅火,一直做到八月十五月圓千里共嬋娟的時分。節(jié)后的月餅如同今日一樣是“秋扇見捐,無人問津”在上個世紀30年代前,長沙還只有“油月”、“麻月”、“薄酥月”三種應市,以九如齋的“蘇式”和三吉齋的“紹式”最為有名。月餅花色,也只有“麻仁”、“水晶”、“五仁”、“干菜”、“火腿”等簡單幾種。
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粵菜館南國酒家在長沙開業(yè),廣式月餅才在長沙大顯身手,因其皮薄餡多,用料獨特,尤以“蓮蓉蛋黃”等品種,滋潤爽口,頗受長沙食客的青睞,外來的“廣月”自此與“油月”在長沙月餅市場中秋色平分。
過中秋長沙除吃月餅之外,還興吃菱角與藕,賞月時也佐以綠豆糕和薄荷餅。
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服裝都不同,我為大家介紹傣族的服飾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 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 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xiàn)了有 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手腕上有一只閃閃發(fā)亮的銀鐲。鑲金牙 、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我再為大家介紹傣族女子的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xié)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于頭頂,是 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tǒng)裙, 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fā)挽髻,在發(fā)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 通常用金銀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致銀腰帶,據(jù)說這根銀腰帶十 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伙子,就意味著她已愛 上他了。
傣族的這種服飾,充分表現(xiàn)了傣族人民特有的風俗。
【【熱門】民風民俗作文10篇】相關文章:
【熱門】關于民風民俗的作文12-23
【熱門】民風民俗作文六篇06-19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三篇03-05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六篇03-02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五篇02-28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四篇02-26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10篇02-25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5篇02-25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8篇02-24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九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