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致遠白芽寺散文
秋末冬初,正是冷暖交替、木葉凋零的時節(jié),風已涼尚未刺骨,葉已黃還沒落盡,天空中已找不到大雁的蹤跡了。
去往嵩山白芽寺的道路兩旁,一棵棵梧桐樹如列隊的士兵,身上已見不到夏日蒼翠蔥蘢的影子,金黃色的臉龐笑對著藍天白云,筆直的身軀在秋光里更顯屹立挺拔。也許,它們知道終究要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因此在寒冬到來之前,盡情綻放著自己的壯美。曾經(jīng)來過,留一點痕跡,哪怕一點美好的記憶,便是無悔的一生。
這次去白芽寺,是為見“重修地藏殿碑”。因為編修《臨朐縣金石志》,需將縣境內(nèi)所有重要的有價值的碑刻都收錄進去,白芽寺碑亦不例外。
“重修地藏殿碑”為清光緒六年所立,記述了重修地藏殿的過程,碑文為進士王懷曾書寫,正楷字體,字字飽滿,遒勁有力。此碑雖斷為兩截,但已經(jīng)修復,保存完好,字跡清晰,記載:“白芽寺,淵自春秋,興來久矣。秦漢曰白塔,唐宋曰靈峰,元明曰白芽。此地氣通東岱,脈生西泰……山山回饒。崖懸翠黛,樹樹蔭濃,枝鎖云端……”
白芽寺雖廢棄,但嵩山林場場部設于此,每天都有人值班巡邏,確保林場的平安。大殿雖殘破不堪,但院內(nèi)倒是清潔干凈,偶有游人前來見一見白芽寺古老的容顏。
院中的流蘇,經(jīng)風歷雨,更顯滄桑,蒼老的臉上滿是皺紋,那一道道皺紋里裝滿了故事,它們見慣了一代代僧人你來他走,目睹了一年年冬去春來,任花開花落、云卷云舒,而淡定自若;見證著風霜雨雪、世事滄桑,而默默無語。如今,它的頭上滿是金黃,在陽光中更加耀眼奪目,那是成熟之后的安然,磨礪之后的光芒。
幾株高大挺拔的梧桐,脫去了華麗的衣裝,御下了臉上的濃妝,不見了桐花盛開時的花枝招展,赤裸裸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有些落寞。樹杈上的鳥窩雖小卻堅韌,任風吹雨打而絲毫不損。鳥兒尚未歸巢,在裸體的樹杈上的.鳥巢,顯得有些孤單和寂寞,正急切地等待著那些嘰嘰喳喳的鳥兒們的歸來,那便是又一個溫暖的春天。
古代崇佛者頗多,隨著時代發(fā)展而漸遠,但綿延至今,雖無往日之盛,信仰者亦為數(shù)眾多。信仰,其實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佛者,真、善、美、正義的化身。那時人們拜佛,無非是期望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或者是為了祈求久旱逢甘霖、病災遠離身,或者是為了期冀富貴降身。逢朝代更迭,爭戰(zhàn)不息,疫病頻發(f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不知明天是生是死,亦不知有沒有明天,惟祈求佛祖保佑以降平安了。
如今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國泰民安,百姓安樂,走上了幸福的康莊大道,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曾改變。社會雖和諧,生活雖幸福,亦有不平事,亦有煩惱時,亦有疾病纏,或災或難或病而求佛,以求心安也。
美好生活是個什么樣子?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答案。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會隨著環(huán)境改變而不斷變化,永無止境。人的欲望,有時很容易滿足,卻也永不滿足,知足長樂的人屈指可數(shù)。奶奶那一代的人,常常感嘆如今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而我們這一代或下一代卻常常感覺不滿足不快樂。同樣的日子,每一代人卻有著不一樣的滋味。
古人中多情懷高雅之人,雖不是佛,卻活成了佛的樣子,在繁蕪的世俗中,將乏味的日子過成了幽雅的境界!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東坡先生,便把日子過成了詩;“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陶淵明先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行至水窮處,但看云起時”的王維,虔誠奉佛,素服長齋,把自己過成了佛的影子。大自然一切草木,都應了景,成了詩料,便有了幽雅詩句。淡泊人生,人生境界,寂靜與孤獨,亦是美麗。淡然面對,春去春來,花開花落。靜靜地看一樹花開了,一樹花又落了,秋天走了,冬天到了,春天當然還會回來,花兒依舊會再開。
在院內(nèi)外隨意轉(zhuǎn)了轉(zhuǎn),又發(fā)現(xiàn)一塊清乾隆年的碑和一塊不知何年的殘碑。遙想當年香火旺時,廟會如市,人聲鼎沸,一時之盛,F(xiàn)如今,繁華落盡,一山風絮,一縷殘夢……
千年古剎白芽寺,隨著歲月而漸行漸遠了,如一江春水不可追,那些古老的故事,已淹沒在了歷史的煙云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少回的篇章;厥自倏窗籽克拢豪锏膸字晁砂,依然挺拔,依然翠綠,在寒風中煥發(fā)著勃勃生機……
【淡泊致遠白芽寺散文】相關文章:
金臺寺散文03-20
淡泊人生05-04
淡泊人生02-27
淡泊人生02-27
天池寺秋韻似童話散文03-18
如詩似畫寺河行散文04-04
關于淡泊的名言06-30
芽作文1000字04-05
蘆芽山作文02-08
淡泊明志造句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