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的散文 推薦度:
- 月亮的散文 推薦度:
- 雨夜的散文 推薦度:
-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春天的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古老且太平如初的腔調(diào)散文
祖母的山居,父親的村莊,我的城市,女兒的都會,孫子的世界……這個早晨,我想起了這些。是有所感念地想起。想起的瞬間,那一連串人居之地,就像一些猛烈燃燒迸射出的火花在我腦海里明亮起來。卻說不清它們到底屬于生活還是詩情。這個早晨,一些平凡又神異的東西一直在我的靈魂里來來去去,讓我真切地感受著我自己。
同樣無法訴諸語言的還有我想起這些時候的心緒,那是百味混雜的。
所有念頭的起點是祖母的山居和父親的村莊。
它們之間,視覺上的不同或物理上的差異是,祖母的山居地處高山林區(qū)。在那里,院落和院落甚至房屋和房屋,都隔著空曠的田地或曠野。連接房屋或院子的是地衣掩映的小路,路上長年散落著鳥獸的糞便,印著人畜鳥獸的足跡。在那樣的山居,相比于種群龐雜的鳥獸,作為存在,人是聊勝于無的。父親的村莊,地處臨河壩地,房屋更多,院落更大,人口眾多,至于門戶相對屋檐相接。房屋與院落留出的空地就是人畜過往、行走或者站立、蹲踞的巷子,蜿蜒曲折,狹窄,崎嶇。
祖母的山居太幽靜了,幽靜到白日里居然可聽山林里行獵的槍聲,風(fēng)過樹梢發(fā)出的雄厚低鳴,院落里的狗吠、雞啼,坡田上悠長遼遠的、最后都飄搖到云端的回牛聲,林間和院落里的砍斫聲,人語,蟲鳴,泉水琤瑽……無論遠近,無論宏細,這些聲音皆可清晰入耳。至于夜間,鳥獸的鳴叫此起彼伏,直至夜半,方得安寧。
夜里行人有火把在握,那便是山中夜里唯一可見的神氣活現(xiàn)的語言,從來都是明亮到掩蓋天上星月之光的。那種語言有一副足觀的容色,有一種古老且太平如初的腔調(diào),展露和言說的都是世間極其慈祥、溫暖的東西。
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人都散入山林坡地勞作去了,那些人每每也做了鳥獸的近鄰。屋外,或者院前,有狗留守,為家養(yǎng)的活物充當(dāng)可靠的防護與看守。
在山居,美麗與丑陋總是廝磨在一起的。
山林是齊整的,院落是凌亂的;樹木是魁梧挺秀的,房屋是低矮破舊的;桃杏諸花是光鮮亮麗的,人的臉龐是污跡斑斑的;厚可盈尺的落雪是潔白純凈的,道路院落是糞便堆疊的;野獸的皮毛是油亮光滑的,人的衣衫是襤褸臟污的;山中諸味四時不缺,人的飲食卻是粗燥單調(diào)的;鳥獸之語是清晰明凈的,人的言辭是粗陋鄙俗的;雷是雄洪的,雨是暴烈的,男人是怯懦的,女人是猥瑣的;高天大山是永恒如初的,人的性命是多病短暫的……
從山居遷移到壩地,是父親的獨斷專行,但此舉確乎讓我們避開了許多艱難與險惡、沉悶與渾噩。在臨河的壩地,路平,地闊,人多,而野獸幾無。人一旦遭逢病厄,還能找到一個大夫。聽大人解釋說,那的確是一個大夫,雖然是“光著腳”的,頭疼腦熱,跌打損傷,總能治得好的。
從山居遷入壩地,應(yīng)該還有更多別的原因吧,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我的童年與空曠縹緲的山居同處,我的少年則與人丁興旺的村莊共在。
土厚林密的山地,有可供祖母他們自由開墾隨意丟棄的土地。連年持續(xù)的開墾追求的是土地的自然肥力,隨意丟棄是因為那些土地的自然肥力總是很快喪失。廣袤的山林在寥寥的山民便是無窮無盡的可為供養(yǎng)的可靠憑依。人少地多,雖然地力薄弱收成甚微,但大面積的微弱也可成為充足的供養(yǎng)。彼時彼地的山民們沒有挨餓。
父親的村莊就不一樣了,少量的土地承載著大量的人口,人必須精耕細作,并要不斷提升土地的肥力。
父親和他的村莊都趕上了那個饑餓時代。人畜一并饑餓難耐的年代,如糞便之類的有機肥在土地也是不敷所需的。
化肥,便是他們的第二選擇,也是他們的主要選擇。
此物甚有奇效,施用與否,自留地里莊稼的長勢就是涇渭分明的。
化肥需要購買,購買需要錢。錢的來路大抵兩條,一是交“購糧”得來,一是到“黑市”糶糧得來。第一條路是合法的,但所得甚微,微少到近乎錢的符號,于土地的廣求肥力大為不濟,人們還得選擇第二條路。第二條路是非法的,誰的心里都清楚,走那條路等于割肉補瘡切指而食,但為了讓莊稼與人都得到拯救,那條路非走不可。人的生存本能常常驅(qū)使人鋌而走險,他們不能不把有限的口糧不斷地拿出去一些到“黑市”上出糶,換取購買化肥和日用品的錢。他們所冒的風(fēng)險也是驚心動魄的,要么被戴著紅袖章的人堵截,扣留,訊問,糧食被悉數(shù)“沒收”,要么被村干部攔于路途,當(dāng)眾叱罵,“屢教不改”者便要被高音喇叭點名批判,而“屢教不改”之由頭便是“只想發(fā)家致富,而不積極參加集體生產(chǎn)勞動”了!
父親的腳上永遠缺一雙結(jié)實的鞋,母親的灶臺永遠缺足夠的米面和油水。他們被迫去熱愛、去盛贊他們并不懂得也不飽肚的東西,他們現(xiàn)實的饑餓從來都是不被關(guān)顧的。在我,一直缺失的是父親的慈愛和母親的疼愛。也許他們原本想愛,但無閑暇,也無心力。彼時,如我一樣的少不更事者,往往很無辜,且又不幸做了種種災(zāi)情的目擊者和殃及者。我目睹父輩們深深陷入饑餓、貧弱、匱乏、勞累等物質(zhì)的阻遏而無緣救贖,也溺于恐嚇、威逼、羞辱等精神的深淵而無力自拔,加上天災(zāi)和疾病,他們受到的圍困是多重的。最讓我大惑不解的是父親他們對土地的態(tài)度:他們的性命完全依賴土地,他們又不完全信任土地;他們熱愛土地,他們也怨懟土地,他們寄希望于土地,也承受失望于土地;他們在別無選擇的土地上奮力活著,他們也因為同一片土地仇視活著……
在父親的村莊,我還記得他們少有且勉強的笑容只出現(xiàn)在稲熟麥黃的時候。多數(shù)時候,他們面部的肌肉是被土地的低效益、勞作的低收入以及來路不明的緊張與恐懼繃得緊緊的,看上去跟冷峻的土地一樣冷峻的。每至稲熟麥黃,那些臉龐上顯現(xiàn)出笑容了,笑容也像新出土的古董上面發(fā)出來的。
多年以后,我從祖母的山居和父親的村莊看出這樣這樣一個事實:他們處在同一個時代,活在同一種意識形態(tài)下,但在空間實體上,他們又各自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祖母他們活在刀耕火種的原始農(nóng)耕時代,父親他們活在嚴(yán)重變形的現(xiàn)代農(nóng)耕時代。
到我必須離開父親的村莊去城里謀生的時候,人的精神天空開始轉(zhuǎn)晴。不知是長期的威懾終于衰弱、疲憊,還是極度的惑亂終于蘇醒,生活中的許多困厄開始慢慢紓解,種種限制漸漸松動。所有土地物歸原主。在父親他們面前,出現(xiàn)了許多條錢的來路。
我清楚地記得1980年代的開頭幾年,數(shù)十年不遇的好收成在父親他們身上引發(fā)的劇變。某日,我從城里回家,我看到父親與左鄰右舍一幫男人一起喝酒,他們的臉上已經(jīng)綻放著醉笑。我還看到,他們有下酒菜了,雖然那只是一盤土豆絲和一碟黃豆芽!
生活之臉是常變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便是這張臉上最明確的表情。
父親的村莊,起死回生的土地賜予的豐足所致的歡愉景象與重歸村莊的熱鬧氣場并沒有長存下來,而是像一陣風(fēng)一樣吹拂過去。土地的效能趨向更大化,最好的結(jié)果是吃飯不再成為問題。問題在于如何過得體面而尊貴——他們?nèi)卞X,他們需要錢,而這個,效能更大的土地?zé)o法更多地給予。
村莊的整體活力開始向外流散、遷徙。起初,每年麥?zhǔn)、插秧的時候,出外掙錢的人不忘枌榆,無一不榮歸故里,在自家的土地上收割黃的,插上青的。后來,他們漸漸不再返鄉(xiāng),而把土地轉(zhuǎn)租給別人甚至無償托付給別人耕種。不讓土地荒蕪,這是他們還能夠恪守的精神準(zhǔn)則和倫理底線,這也是留給他們?nèi)蘸笕~落歸根或偶然回鄉(xiāng)的時候一張不致恥笑的臉。但那張臉最終還是無暇自顧了,土地棄耕就成了必然。
留在村莊的耕者,他們無力在土地上重新?lián)纹鹪?jīng)的熱鬧場面,人和土地都變得閑散,至于后來便是無聊與懶散。
父親是留守者。偌大的年齡與衰微的體力是作為留守者的原因之一,畢竟,人到暮年才趕上必須出外掙錢的時代,那是滑稽到令人粲然苦笑的。在父親自身,他對土地的過度信任與真誠依賴使他沒有學(xué)會耕作之外的任何生存技藝。但他不想在土地冷場之后又被消費熱潮拋棄到岸邊。他曾寄希望于我的薪資。當(dāng)他終于發(fā)現(xiàn)我微薄的薪資在城市生活中也是一種體面的窘迫和光榮的尷尬的時候,他宣稱自己老了,也變得豁達大度起來。唯我能知,他終于在嚴(yán)酷的生活面前認輸了,并以“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來回避他所面對的一切失落與拋離。
這是一種奇妙的巧合,父親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是與鄉(xiāng)村的繁華同時衰落的。另一種形式的戲劇性巧合也降臨到向城市移民的我輩:低收入趕上了高消費。
我無法確認自己的生活與城市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
我對父親的村莊是了如指掌的,我卻無法看清城市的全貌。我甚至沒有把城市里的任意一條街完整地從頭走到尾。城市是一個不可見的能量場,它吸附著其間所有人的軀體、情感、時間和精力。很小的時間單位像醫(yī)者手中的柳葉刀,把刻板的工作和蕪雜的生活切割成碎片,作為代用的工件,每一次的拼湊組合、填充空缺和遁入冗繁之困境都是不可預(yù)期的。每一個人總被告知:我們在有程序地工作,在有計劃地生活。人在一個接一個關(guān)聯(lián)或不關(guān)聯(lián)的事件中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構(gòu)建自己又拆解自己,贊美自己又詆毀自己,相信自己又懷疑自己。久而久之,便是在抽象的城市中飄來蕩去。到了公休日,我總在為未來一周的工作做著生活方面的準(zhǔn)備,到了工作日,我又總在為周末的生活做著周全的預(yù)想和安排——程式化的工作和碎片化的生活互為前提,也互為目的,其間的怪異,是人的靈魂關(guān)于倫理的爭論,是一場悖謬的爭論,一直沒有結(jié)論。
數(shù)十年過去了,但我還在努力適應(yīng)城市,也在努力適應(yīng)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沖突。我盡量讓自己習(xí)慣我所面對的一切。每每當(dāng)我的心緒暫得安寧的時候,我想到的問題還是我與城市。
卻不是“我的城市”。
我與城市最早的接觸是在我的青年時期,那時我很愛它,夢想有朝一日以一個主人的姿態(tài)完全融入其中;當(dāng)我確定已經(jīng)完全融入城市以后,我又發(fā)現(xiàn),我并沒有主人的'榮耀感、優(yōu)越感和安全感,我只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城市謀生者,像一滴水一樣消融在廣闊的海洋里。在城市,我一直沒有丟失跟隨祖母在山村生活的記憶,也沒有丟失跟隨父母在臨河村莊生活、勞作的記憶。越來越大的城市無法從我的記憶上遮蓋渺小幽閉的山村和臨河地帶人丁興旺的村莊——它們是兩塊烙印,烙在我靈魂的起點,應(yīng)該決定了我的靈魂最終的生長式樣。我說不清,那兩塊烙印帶給我的到底是劇痛還是奇癢,抑或是慰藉或者侵凌,總之,我牢牢地記住它們了,比我當(dāng)下所在的城市印象更為深刻、清晰,揮之不去,忘之不可,時時提醒我:在城市,我還是一個飄忽無定的精神過客。
更多的時候,我是焦慮而茫然的。我總在冷清的鄉(xiāng)村和繁華的城市之間尋找屬于我的東西或者能夠深度關(guān)切我的東西,并以之證明我活著的價值和意義。但城市、山居和鄉(xiāng)村都不能給我任何答案。我也明白,這一切都不是我一個人的不幸,作為一代移民,我遇上的應(yīng)該是所有移民必然遭遇的精神困境:精神上的膠著狀態(tài),靈魂上的焦灼狀態(tài)。
我聽見了,越來越成腔調(diào)、越來越成強勢的“美麗鄉(xiāng)村”諸論,已經(jīng)變成具有壓迫性質(zhì)的語境,此種語境一方面為全面蕭條的鄉(xiāng)村爭回榮譽、人為升溫,一方面為焦慮且盲目的城市人脫離新的精神困境找尋途徑。但是,強勢語境并不能一筆勾銷鄉(xiāng)村并不美麗的種種真相。我也希望鄉(xiāng)村是美麗的,但現(xiàn)實的不美麗,在我,勢必就是一種無法彌補的遺憾,畢竟,我無法把美麗僅僅定位在新蓋的樓房,新修的公路,新造的“古跡”,新編的“傳統(tǒng)”,新拓的廣場和新學(xué)的廣場舞,以及拼湊起來又被放大的“悠久歷史”以及種種“傳說”。我所理解的美麗還應(yīng)該包括鄉(xiāng)村如何從不成其為鄉(xiāng)村而終成其為鄉(xiāng)村,鄉(xiāng)村如何把令人絕望的饑餓記憶自己撫平,鄉(xiāng)村的人們?nèi)绾蚊撾x漫長深重的心靈苦難而使得人性命脈至今猶存,鄉(xiāng)村的人們?nèi)绾巫R破欺騙和愚弄,如何應(yīng)對非健康權(quán)力的壓制和欺凌,他們堅守生存信念的內(nèi)力又是如何的堅韌,他們?nèi)绾螒汛С鞘袎粝,又在土地上安分守己地過日子,像自由生長的樹木一樣健壯、真誠……
我的女兒,準(zhǔn)90后,生長在城市。她的精神世界里沒有我那些奇怪的糾結(jié)和苦痛。對她而言,物質(zhì)和精神的全部依托就是城市。她的衣、食、住、用都明確地張揚著城市氣質(zhì),就連旅游的目的地從來都不是自然山水或鄉(xiāng)村,哪怕是原本美麗的自然山水和準(zhǔn)美麗的鄉(xiāng)村!這與我鐘情于自然山水以及曠野風(fēng)物是大相徑庭的。創(chuàng)業(yè),消費,社交,娛樂,是它的主要生存方式。我說不清,女兒對我的生存方式究竟該算逆轉(zhuǎn)還是提升。但在親情為重為上的前提下,我們一直彼此接納、包容。不認同她的生活方式,不等于不和她一起生活。雖然我和她靈魂的青春期各自關(guān)聯(lián)的時代截然不同,但不代表我和她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一定是水火不容。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想也總會與當(dāng)下的生活水乳交融,并由之獲得足夠的生活樂趣和生活信心。至于暮年,必然會被當(dāng)下的生活牽拉著或者推搡著被動前行。隨遇而安,那是不選擇的選擇,是一種應(yīng)對方式,暮年者們所有顯露的和隱藏的焦慮與茫然都由回顧往昔而一一敉平!
我必須接受并跟隨女兒的生活,因為我和他之間還有一層真實而堅實的靈魂紐帶牢牢地牽扯著,那就是我的孫子們。
我無法預(yù)見孫子們的未來,但我能知他們將會朝著更高更遠的生活邁進,出于對幸福美好的追求,也許他們會定居一處,也許他們會在這個世界上繼續(xù)遷徙。將來的他們也許不會在女兒預(yù)定的大都會里永久稽留,如同女兒不會在我生活的這個城市永久稽留,我沒有在更大的村莊永久稽留,父親不愿在山村永久稽留,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都有不稽留的理由:山村太蒙昧太貧弱,村莊太艱難太飄忽,縣城太狹小太閉塞,將來,女兒的大都會是怎樣的,我不必去關(guān)心了,那是女兒和孫子們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
我能知的生活始于山村,后來它流向臨河的村莊,再流向城市,再由較小的城市流向更大的城市,它還將流向大都會,乃至世界。但無論女兒和孫子們走到哪里,都會有我永遠的祝福一路相隨。我只想,將來,女兒,孫子,他們?nèi)绻麑ι钤敢夥此、有所反思,他們會不會想起傳說中渺小的山村,少有人知的臨河的村莊,以及記憶猶存的這個小小的城市?他們會不會有世情動蕩前路迷茫必然以感念來路而安慰他們的心靈、并在這個世上更好地活著的時候呢?
從祖母的幽閉山村到女兒的繁華城市,兩者相隔其實也不是很遙遠的,在我中老善感的心里,那只是一段轉(zhuǎn)瞬即逝的時光之途。在如此短暫飄忽的徙轉(zhuǎn)中,美與丑的沖突淡去,善與惡的爭執(zhí)停歇,真與假的對峙消隱,唯有人之親情如一條堅韌的河流,承載著生活之舟,千折百回,流向遠方。
【古老且太平如初的腔調(diào)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我等你安好如初的散文11-15
九月且停,起身的回望散文10-22
且行且珍惜06-14
且行且珍惜03-11
且聚,且散03-22
我自傾杯且君隨意散文03-11
且行且珍惜作文08-08
歲月匆匆,且行且珍惜05-05
太平游記10-04
神奇的古老相機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