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的鳳凰千年古村任家垴散文
任家垴,這座千年古村正靜靜地幽居在太行山上、濁漳河西畔的一隅,安然而恬靜地等待著展翅一飛驚艷世人雙眸的那一刻。
任家垴,原名臥牛莊,相傳因東漢大將任光與村人攀親并暫住,遂更名為任家垴。這里層樓疊院,是中國北方典型的古村落。這里有三株合抱、腹內(nèi)中空卻依然繁蔭如蓋、蔭庇一方的千年古槐;這里有保存相對完好的明清時期的民居土樓院建筑群,這里有修建于明正德年間現(xiàn)急需修繕的祥云寺和觀音堂,這里還有承載著宗族文化的任氏祠堂和曾經(jīng)見證者手工業(yè)繁榮的油坊、醋坊、粉坊的古坊遺址……
當我行走在這座千年古村,細細打量她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時,我突然想到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此時的任家垴正從兩千年前向我款款走來,一如余先生筆下的敦煌莫高窟,她“不是死了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千年的生命”。于是,我懷著最虔誠的敬意,用最真實的文字來記錄下她滄桑而厚重的足跡。
任家垴四面環(huán)山,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勢向陽而建。村落南面和西面有開闊的田地,用“藏風聚氣,負陰抱陽”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李曉峰教授和碩士生劉冕在實地考察任家垴之后,曾撰寫過《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郝北任家垴村考察及其保護思考》。在這篇論文中,筆者用細致嚴謹?shù)墓P觸客觀真實地將任家垴的古村落建制以及民居院落的格局與特色做了詳盡的闡釋與說明。
古村落,作為中國文化的表征,它的身上留下了太多時代和人類智慧的印跡。我們在村長的帶領下,沿著專家的足跡仔細探訪著這里的每一座民居樓院。我們一路感嘆一路用筆紙記錄著我們所觸摸到的一切。誠如論文中所言,這里的民居樓院大多為合院式建筑,且因地形而靈活變化為三合、四合院。但不論是哪一類的合院,其組合基本單元一般都為三開間雙層土樓及或單層或雙層的倒座,還有左右的耳房廂房。只是因土樓墻體厚實,室內(nèi)空間顯得有些狹小。
為了防腐防潮,大多樓院的底部用磚和條石做基礎,外圍則以加夯土外墻作維護;蛟S這也是為何這些明清樓院得以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因之一。在這些樓院中,遺存較多的為平面布局緊湊的貼崖式樓院。這類樓院的上下兩院以腰墻分隔,中間設有垂花門連通兩院。除此之外,我們在任家垴還見到了少有的“前廳堂后樓院”格局的四合樓院和布局稍微簡單些的三合院。每一座樓院就是一個鮮活的文化。我們努力探尋著,認真地向村里的老人詢問著關于這些樓院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中國北方農(nóng)民千百年來所傳承的遠古文明,也感受到了這里濃郁的人文情韻。但是承載這些文明與情韻的樓院卻在還未被外界熟知之時,也在悄然地在衰敗和老去。因年久失修或人去樓空,村里僅存的二十幾座樓院已然大門緊閉,院內(nèi)雜草叢生,唯有郁郁蔥蔥的棗樹枝繁葉茂地訴說著曾經(jīng)的熱鬧。精美的樓院正在消逝,與它一起消逝還有它所承載的一大段歷史與深厚的文化,而這一消逝將是不可逆的。當這一切變成現(xiàn)實的時候,任家垴這只鳳凰的翅膀就將永遠被折斷了。
任家垴和所有的古村落一樣,是中國文化的“細胞”,它就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綜合體。承載著禮制宗族文化的祠堂自然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是以血緣為根基的`宗族社會,祠堂正是承載著這一文化的建筑。任家垴的祠堂毫無例外地也承載著這樣的文化,象征著任氏祖先的精神和實體。
任家垴的任氏祠堂坐南朝北,位于村落的中心大槐樹旁。根據(jù)祠堂內(nèi)安放的兩塊碑文和《任氏家譜》所記載,任氏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為任家垴村后人祭祀和緬懷先人之所。曾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和咸豐六年歷經(jīng)兩次重修。現(xiàn)在的祠堂是于2007年在原有祠堂基址以北依原規(guī)制和格局重修的。祠堂屋頂為歇山頂式,屋脊有龍形獸頭,屋檐有彩繪與云勾。前有四根明柱,下有石鼓。任家垴祠堂修得精致,且修繕頻繁,足見其在村人心中的份量之重。
聚族而居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宗族文化也是一種信仰文化。一個有信仰的村落才是有生命力的。任家垴人杰地靈,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這里的人們勤勞、上進,不甘人后。而這些都離不開深厚的宗族文化的浸染,而承載這一文化使命的任氏祠堂對維系村落社會秩序和增強群體意識方面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這一點我們從任家垴村人任炎兵所編《任家垴村志》所記載的文字可見一斑:“每逢祭日,全村男女老幼均集中祠前,各族輪流出資,共同祭拜祖先。村子里的男孩長大成人要會同族人到祠堂立名上冊,叫‘吃宗盤’!蓖ㄟ^祭拜祖先和立名上冊,使任氏子孫增強了家族使命感,同時也增強任氏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梢赃@樣說,傳承千年的宗族文化就是任家垴這只幽居鳳凰的精魂,是村落繁盛的希望之所在。
悠悠千載,任家垴深受文化的浸染,其中也包括傳承了千年的油坊工藝。據(jù)任炎兵的《任家垴村志》記載,早在大清乾隆年間,任家垴就有了榨油的作坊“上油坊”。由于榨油工藝的特殊以及生產(chǎn)于本村的小芥籽品質(zhì)優(yōu)良,任家垴村的小芥子油在當時是譽滿方圓百里的。在最繁盛的時候,任家垴共有榨油作坊東西上下四座,只可惜因年代久遠,現(xiàn)僅存東油坊一處。據(jù)村人回憶,每到榨油時節(jié),村里的每個角落都飄散著香噴噴的芥子油味,而這種脆生生、香噴噴的味道也成了任家垴村人無法抹去的記憶。
任家垴的榨油工藝,既是任家垴村落綜合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因此是很有必要來詳細記述一下的。榨油工藝共有備料、選料、炒料、碎料、蒸料、裝料、壓榨七到工序。這七道工序無論哪一道都不可掉以輕心,其中炒籽、裝油包的環(huán)節(jié)技術含量最高,也最為關鍵。要榨好油,所備之料就必須優(yōu)良,且要將料中雜質(zhì)去除,謂之選料。在炒料時必須把握好火候,要炒至焦黃,有香味散出。在將炒好的熟料在石碾上碾碎并攪拌均勻后,放到特質(zhì)的蒸鍋上蒸。之后是把蒸透的熟料裝入油包,這道工序一般由年長且榨油經(jīng)驗豐富者擔當。最后一道是壓榨。在將油包疊累放入榨坑時,為防止料渣漏入油中,且利于出油,人們在每個油包間都箍有鐵環(huán)、墊有鐵片。壓榨時,充分運用了杠桿原理,通過一根平伸的滑木用鋼絲將大梁的一頭吊起,讓另一頭壓在油包之上,然后在其梁頭上方嵌進木楔,頂住頂棚,之后再將吊起的另一頭落下,這時,整個大梁的重量就全壓在了油包上。在壓力的作用下,清冽香郁的油就會從油包四周汩汩流入埋在地下的甕中。據(jù)村里人講,一般要榨兩次,頭榨油的品質(zhì)最好。他們一般是分級等來賣。
當我們跟著村長走進那座僅存的東油坊時,那油黑的大梁靜靜地橫臥在那里,村里人告訴我們,每年一到冬天,油坊就是村里最溫暖熱鬧的所在,農(nóng)閑的村人有事沒事總愛往油坊跑。我仔細打量著油坊的每一個角落,似乎聽見了那大汗淋漓的笑語聲,似乎聞到了那清香的小芥子油味。但那聲音,那香味又似乎越來越弱,漸行漸遠。漸行漸遠的還有那古老的榨油工藝……
作為一種文化與一段歷史的載體,任家垴古村落的較為完整的保留意味這一段歷史與一種文化的傳承。任家垴就像一只幽居了太久的金鳳凰,我能感受到她的文化脈搏在有力跳動著,終有一天她會再次展翅而飛,只是,我希望那一天不要來得太遲。寫文至此,一首曲縈繞心間不散,那就索性用它來做結吧:
[中呂·喜春來]古村任家垴
三株合抱千年罕,虬勁唐槐古寺閑,祥云片片繞山巔。文韻遠,何日鳳飛還?
【幽居的鳳凰千年古村任家垴散文】相關文章:
尋幽探古章家寨散文03-30
源頭古村游記07-13
神秘的千年古樹群07-13
千年古桑園游記600字10-28
千年龍爪槐的散文07-31
千年的絕戀散文10-25
古鏡妝前散文06-30
周村古商城游記作文550字10-28
掛在飛瀑上的千年古鎮(zhèn)散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