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散文欣賞
經(jīng)過不斷地摸索,張偉、鳳英夫婦對培育秧苗的過程進行了一番總結(jié):
首先催芽前要晾曬種子,種子通過陽光的照射,能夠獲得更多的溫度;其次要進行浸泡,讓其吸收更多的水分。
其實浸泡也是有講究的,把種子裝在編織袋內(nèi)一般要浸泡三個白晝,且要晝泡夜起,就是說白天要浸泡在水里,晚上必須把種子提出水面,否則就會影響種子的發(fā)芽率。
第三才是催芽,催芽要在溫暖避風(fēng)處鋪上稻草,稻草上再鋪一層青植物,墊上幔子,把種子放在幔子上,澆上溫?zé)崴,然后再蓋上一層青植物,蓋上稻草,算是給稻種做了個“窩”,這樣即可等候種子的幼芽長出。
在三個晝夜的等待中,你必須定期去檢查,去測量種子的溫度和濕度。那時很少有人用到溫度計和濕度計,測量溫度和濕度要全憑自己用手去觸摸,用眼睛去觀察,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判斷對溫度和適度進行調(diào)節(jié)——加水。水的溫度要適宜,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水溫過高,會導(dǎo)致窩內(nèi)的溫度過高,而使得種子或幼芽燒壞,人們稱之為“燒窩”;反之,水溫過低,正處在高溫下的種子突然受到冷水的侵蝕,而會終止萌發(fā)。濕度的大小對種子發(fā)芽也至關(guān)重要,水分過大,種子會糖化,濕度過小,也會導(dǎo)致“燒窩”。
第四種子出窩,將發(fā)了芽的種子從“窩”里搬出來,均勻地攤在地上,澆上溫水,讓它慢慢地冷卻,以適應(yīng)當(dāng)時的自然條件。
稻種下田后,給苗田上水也不可小視,當(dāng)種子撒在苗田內(nèi),曬過三個太陽之后,這時大多數(shù)幼芽便從泥漿中探出頭來了,就要考慮給苗田上水。給苗田上水也很有講究,早上與遲上,都會直接影響拔扯秧苗時的難易。水上早了,秧苗的根系會深深的扎進松軟泥土里,扯秧時,秧苗的根容易帶出大量的坈泥,水上遲了,苗田地土壤過干,秧苗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和養(yǎng)料,它的根系則會拼命的鉆進干泥中,緊緊地抓住干硬的泥土。扯秧的時候,要么很容易地把秧苗扯斷,要么抓住了秧苗,使勁一拉,便帶出硬邦邦的疙瘩一大塊。只有適時上水,管理精細,拔扯秧苗時,才會輕松自然,扯起來的秧苗既不帶坈泥,也沒有硬疙瘩。秧苗的根部黃澄澄的,松松散散的,插起來十分順手。
聯(lián)產(chǎn)到勞時,張偉的母親元喜還在世,當(dāng)時她已經(jīng)年過古稀了。老母元喜也不閑著,帶孩子,做家務(wù)全都落在了她老人家的身上。
母親元喜,瘦小的身材,背微駝,裹一雙小腳,雖然解放后放過腳,但是腳長仍然不過四寸,配上兩條細細的腿,走起路來,不免有點兒顛顛簸簸、顫顫巍巍的。
為了幫助兒、媳減輕負擔(dān),讓他們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到各自的勞動中去,母親元喜拖著單薄的身子。盡其所能幫他們承擔(dān)著家中的一切事物。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趁著孫子還沒起床,要急急忙忙的準備一家六口人早晨的飯菜。早飯還沒燒好,孫子們差不多就醒了。元喜就必須去孫子們睡的房間,照看大孫子起床,幫著第二和小孫子俊俊和殊鵬穿衣,更要防止小孫子殊鵬從鋪上滾襲來。衣服穿好后,再把小孫子抱在灶臺邊,一邊繼續(xù)燒飯,一邊又吩咐老大和老二洗臉。
早飯燒熟了,要招呼張敏吃飯上學(xué),然后等待鳳英從田間回來。
早飯過后,鳳英照常下地勞動,母親元喜吩咐俊俊陪殊鵬玩耍,她又要收拾碗筷,打掃衛(wèi)生、洗衣、準備一家人中午的飯菜。一家人所吃的蔬菜,大多數(shù)都要到園地里采摘,在園地里,有時還要給蔬菜扯扯草,松松土。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已經(jīng)是晌午時分,又要燒午飯了……
等鳳英匆匆忙忙的吃過午飯下地后,元喜才略松弛些,她收拾好碗筷,可以陪著兩個孫子,這兒歇歇腳,那兒坐一會,偶爾打打盹 。
太陽快落山了,要再一次的準備晚飯。夕陽西下,又要給孫子們洗澡,安置他們吃飯、睡覺。然后等候待兒、媳從地里歸來。飯后,要照例收拾碗筷 ,等到她老人家上床就寢,時鐘已經(jīng)走過十點。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老人家像一臺不銹的機器在不停的運轉(zhuǎn)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最難忘的要數(shù)她老人家生命終結(jié)的'那幾天,那是一九八三年四月的一天,當(dāng)時雙夏正在緊張地進行,張偉和鳳英和往常一樣雞叫二遍時(啟明星尚未升起)就下地了,等到太陽升至一丈多高,張偉和鳳英倆帶著饑渴,急匆匆地向家走去。
當(dāng)走上臺階,卻發(fā)現(xiàn)大門掩著。張偉不禁一愣,嘀咕道:“門怎么關(guān)著?媽怎么啦?”
他倆推開門,走進屋,異口同聲的叫了聲:“媽!”
元喜躺在床上,聽見開門聲和兒、媳的呼喚聲,連忙回話:“飯我已經(jīng)為你們做好了,在鍋里,你們吃吧!我身體不舒服,躺會兒!”
張偉和鳳英急忙走進老太太的房間,關(guān)切地問:“媽,您怎么啦?”
元喜躺在床上,有氣無力地說:“肚子痛,拉肚子!”
“拉幾次啦?”鳳英問。
“好幾次了,具體我也不太清楚!”元喜說完,就伸手去拿杯子,張偉把水杯遞了過來。元喜從張偉的手中接過杯子,顫巍巍的放進嘴里,輕輕地呷了一口水,繼續(xù)喃喃的說,“昨天夜里,肚子就隱隱作痛,夜里起來了幾次。你倆走后,肚子仍然疼得很,我就又躺了一會兒。天亮了,怕你們回家沒飯吃,我便掙扎著爬起來,扶著柜子進了廚房,給你們隨便做了點飯菜,你們就將就著吃吧,吃了好下地干活,農(nóng)時不等人呀!”
張偉夫婦倆聽了,不知是感動,還是難過,都哽咽了。少許,張偉便對母親說:“媽,我撥點飯后,就送您上醫(yī)院!”
“別管我,沒事的,不就肚子疼嗎,睡睡就會好的!”元喜說完,就閉上了眼睛。
張偉走進廚房,盛了一碗飯菜,一者饑餓,二來心急,不管是生還是熟,有味還是沒有味,放在嘴邊,三下五除二,就倒進了肚子里。
張偉用板車拖著元喜,急匆匆地去看醫(yī)生。幸喜衛(wèi)生院離得不遠,不一會,就進了病房。
醫(yī)生問明情況,立刻就掛上了針。張偉問母親的病情,醫(yī)生告訴他:“老太太可能得的是急性胃腸炎,用完藥,興許會好的!”
可是,萬萬沒想到一瓶藥水還未輸完,元喜就吵著要回家:“落星,我受不了了,快送我回家,我要回家!”
“媽,您別吵,忍著點,輸完液咱就回家!!”張偉安慰媽媽道。
稍停了一會,元喜又吵起來了,張偉繼續(xù)安慰媽媽。
也許是元喜的一種本能的感應(yīng),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jīng)到了盡頭。死,也要死在自家的屋子里,萬一等不到回家就斷氣了,豈不成了孤魂野鬼!因此元喜再一次地吵了起來:“落星,快,快送我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元喜反復(fù)地叨念著,聲音越來越微弱。
看著元喜再三地吵鬧,看著她那奄奄一息的樣子,張偉知道母親已經(jīng)不行了。他請求醫(yī)生道:“我母親一個勁地吵著回家,就麻煩給把針頭拔了吧!”
張偉抱著母親,從病房里走出來,把元喜輕輕地放在板車上,拉著車,邁著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的往家走。元喜一聲不響,閉著雙眼,安詳?shù)靥稍诎遘嚿稀?/p>
不知咋的,回家的路是如此的長,去時不到十分鐘的路程,回來時卻走了半個多小時!
好不容易到家了!可是大門緊鎖著,鳳英可能帶著孩子下地了。
張偉停穩(wěn)板車,打開大門,雙手托著母親,走進了家門,然后把母親輕輕地放在她的床上。
“水,水!”元喜呼叫著。
張偉趕緊去倒了半杯溫水,扶起母親,把水杯放在元喜的嘴邊說:“媽,您喝水!”
元喜睜開雙眼,瞟了張偉一眼,一只手穩(wěn)著水杯,喝了兩口水。她閉著眼睛,不住地念叨著:“我死的時候……你們不要……在我的病床……前,……小心有……傳染……。如果你們……不忍心……,一定……一定要……在我的……床前……放上……一本……書!瓡恰那牵辛恕那堑摹Wo,……就沒有……多少……的妨礙了……”停了片刻元喜又嘮叨起來,“一定……要記住,……特別是……三個……孩子,……千萬……千萬別……別讓他們……來……我的……床前……”接下來她的聲音便越來越小,隱隱的聽見呼喚三個女兒的聲音。
正午時分,人們陸續(xù)從田間回來了。聽說張偉媽生病了,鴻海夫婦,立清倆口子都過來了。他們走到元喜的病榻前,呼叫著。
元喜并沒有睜開眼睛,好像是聽到有人地呼叫,從嘴里發(fā)出了“嗯嗯”“啊啊”的聲音。
鴻海轉(zhuǎn)過身來,對張偉說:“落星,我看你的姆媽可能不行了!”
“是呀,感謝您們一家人萬忙之中過來看望我的媽媽!她老人家走,只是個時間問題了!你看,我正要與您老人家,還有立清弟弟商量此事,但是大家都那么忙,我就不好怎么開口!”張偉難為情地說。
“事情再大,哪大得過老人了?怎么做,你只管吩咐!一家人就別那么客氣了!”鴻海毫不猶豫地對張偉說。
張偉立刻給鴻海夫婦雙膝跪下,激動地說:“叔叔、嬸嬸,侄子給您二老磕頭了!”
鴻海夫婦迅速將張偉扶了起來說:“怎么安排,叫你只管說!我年紀大了,還有你的幾個弟兄可以幫忙跑腿呀!”
“那就麻煩立清兄弟給幾個姐姐去捎個信!”張偉吩咐說。
不多時,桂香來了,她一頭扎進了母親的房間。
全香,蓮香也陸續(xù)趕到,她們都聚在母親的房里,守候在媽媽的身邊,陪著母親度過最后的一個夜晚。
第二日清晨,一陣鞭炮聲響,元喜駕鶴仙游,享年七十三歲。
緊接著就從元喜的房間里,隱隱約約不斷地傳出女兒們的嚎啕聲。
元喜的房間里,放著一口鐵鍋,子女們正沿著鐵鍋雙膝跪地,一邊抽泣著,一邊把一張張的火紙往鍋里投。熊熊的火苗在鍋內(nèi)忽閃忽閃的跳動,一陣陣的煙霧夾著錢紙灰,不斷地往上冒,整過屋子里彌漫著一種濃烈的錢紙味。
【足跡散文欣賞】相關(guān)文章:
無聊散文欣賞11-15
懂你散文欣賞10-26
今秋散文欣賞04-18
漂泊散文欣賞04-16
梆子散文欣賞12-21
向北向北散文欣賞11-15
夢飛散文欣賞11-12
城市燈光散文欣賞10-31
嫩玉米散文欣賞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