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讀書的藝術(shù)
世人單曉得有讀書的藝術(shù),讀書的滋味。殊不知凡事皆須兩面觀,不可持之一端。人之于書,既可為“趣味”、為“嗜好”而快快活活地讀,亦可保持適度的間距、片刻的跳離而“不讀書”。
不讀書的藝術(shù)自然不是勸君目不識丁或只曉得“美眉”、“傳奇”,而是不讀無聊、無用的書,是善于對書的價值、品位做出判斷和鑒賞。故而我常對學生說,一冊在握,你應(yīng)當機立斷該書是否值得一讀。倘若該書于你的面目的可愛、心理的平衡、品格的提升了無一用,則勸君立即棄之。人生苦短,哪來那么多光陰消磨在精神廢品中。
不讀書的藝術(shù),也是一種不唯書是讀的`藝術(shù)。書籍固然是“遺囑的執(zhí)行者,是所有時代、所有民族精神珍品無可責備的保管者”(尤里·邦達列夫語),值得我們與之對話。但我們畢竟屬于“這一個”時代,我們有自己的靈魂一隅,而不是被剃光了毛的猴子。不唯書是讀,是因為我們還想讀懂“社會”這部大書,也想讀透“自我”這本小書。倘若我們僅會吟詠“風聲、雨聲、讀書聲”而不諳世事、不曉自我,雖坐擁書城,卻畫地為牢,豈不成了他人的“再版”與“拷貝”?
不讀書的藝術(shù)從骨子里講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藝術(shù)。叔本華曾主張“讀書僅僅是獨立思考的一個代用品”,“只有當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時,你才應(yīng)去讀書”。生活中我們時常遇見某些“讀書的種子”,被號稱“左右世界命運的十本書”之類的書籍害成了“讀書的謬種”,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讀書”之根本宗旨在于使人的精神愈見完善,品格愈見高尚。若見了他人的“頭腦”、“文字”便叩頭,便膜拜,豈不是愈“讀書”,精神愈委頓,頭腦愈愚蠢?倒不如“不讀書”,或許還能撿回一個“真我”!在我們?yōu)椤八刭|(zhì)教育”鼓與呼的眼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無疑應(yīng)是讀書重中之重。
據(jù)說坐禪有三重境界,是謂“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繼而山不是山,水不像水;終乃山復(fù)是山,水還是水”。化而用之,人之于讀書是否也有三個層次:初入門者,讀書是讀書,不讀書是不讀書,分得清清楚楚,是為一層。“知入知出”者,則讀書是為著“不讀書”,而“不讀書”其實是將書讀薄讀化,懂得“學問皆在書外”,是為二層。到了“山復(fù)是山,水還是水”的第三階段,則恐怕人之于書,書之于人,兩者已渾然一體、難分彼此了。照林語堂的說法便是達到“靈魂轉(zhuǎn)世”的境界。倘若悟及此道,便是得魚忘筌,成竹在胸,也就不必拘于“讀書”或“不讀書”了。
【作文:不讀書的藝術(shù)】相關(guān)文章:
7.《我不》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