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漢語成語,源于莊周《莊子·齊物論》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常用于指一個人反復(fù)無常,常常變卦。以下關(guān)于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是小編為各位讀者們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歡迎閱讀與借鑒。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從前,宋國有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他家里養(yǎng)了一大群。時間長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氣秉性,猴子也能聽懂他說的話。老頭兒愈發(fā)喜歡了,寧愿減少全家的口糧,也要讓猴子吃飽。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頭兒家里的存糧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數(shù)量。就向猴子宣布:“從今天早飯起,你們吃的橡實要定量,早上三個,晚上四個,怎么樣,夠了吧?”猴子聽了一個個都呲牙咧嘴,亂蹦亂跳,顯出很不滿意的神色。老頭兒見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們嫌少,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夠了吧?”猴子聽說早上從三個變?yōu)樗膫,都以為是增加了橡實的數(shù)量,一個個搖頭擺尾,伏在地上,咧著大嘴直樂。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典故
朝三暮四,這個故事源于《莊子*齊物論》。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zhì)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dāng)。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圣人不使人知,豈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術(shù)也?”遺憾的是,后來應(yīng)用這個成語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lián)。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guān),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xí)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fù)無常了。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讀后感
最近在看《莊子》。以前看這本書我也只是讀懂表面的東西。如今換了一個角度再讀這本書,發(fā)現(xiàn)這本書比以前易讀了許多,自己能夠看到的層次也較之從前深入許多。以前讀《論語》的時候,邊讀我心里邊一個勁兒地暗自佩服:孔子太厲害了;現(xiàn)在讀《莊子》的時候,我邊讀邊一個勁兒地暗自佩服:莊子太牛了!
《莊子》這本書我看的遍數(shù)最多的是它的內(nèi)七篇。內(nèi)篇中的每一個小故事對我來說都具有很深的啟發(fā)性。而我收獲最大的就是明白了什么才是智慧,什么叫聰明,并且我對智慧下了一個明確性的定義。而以前我自認(rèn)為是智慧的東西,如今看來,其實大多數(shù)也只能算作是聰明。
在這里我要寫的不是我對智慧的領(lǐng)悟,而是我對書中“朝三暮四”的新的理解。
什么是“朝三”?什么是“暮四”?
其實“朝三”“暮四”就是指事物的兩個面,就像“是”與“非”。在一個集合中,“是”是其中的一個子集合,“非”也是其中一個的子集合。在只有“是”與“非”的集合中,無論是看到“是”與“非”當(dāng)中的任何一個子集合,其實我們都可以以此看出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雙面性,如果證明出事物當(dāng)中“是”的'一部分,無須證明我們也可以看到事物當(dāng)中“非”的一部分。
“朝三暮四”正是指事物的兩面。沒有改變事物的自身,從任何一面出發(fā)都可以達到目的。
其實“朝三暮四”對人真的有很大的啟發(fā)性。比如說我曾經(jīng)做什么事情都是想著要把它做好。但是好這個要求其實很高,沒有上限。有句廣告詞說的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樣的好如同虛設(shè),對人容易制造壓力。如果反過來想,倒不如只想著別把事情做壞就行了。每個人對壞都有他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與限度,這樣想可以很輕易地為自己指出方向,避害就利,壓力也會相對地降低。其實不把事情做壞不就好了嗎?對壞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越完善,事情就會被更好地完成。事情沒變,目的沒變,條件沒變,只是改變了自己對做事的要求而已。
做人也是如此。自己對人對己的標(biāo)準(zhǔn)可以換一種要求方式。自己只要做一個不危害他人與國家利益的人,不做壞人這樣也是可以的。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相關(guān)文章:
6.朝三暮四成語故事
7.老子的寓言故事
8.寓言故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