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我的未來讀后感
遇到我的未來讀后感
書中對學困生的教育建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的第一條就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xiàn)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蘇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這是因為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lǐng)域——腦力勞動的領(lǐng)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的緣故。為此他還在書中打了個比喻,這就是中國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存在什么對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shù)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如果教師善于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并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么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對于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經(jīng)典論述,我感觸很深。在我的課堂上,對于學生的能動性、個性化注意的不夠,尤其是大師文中提到的分層教學法、分層作業(yè)法,我在教學中很少運用,覺得麻煩,大量的時間是在對一部分學生講課,而對于學習沒有困難或是學生困難的學生關(guān)注不足。由此,使我想到教師角色的定位,不應是固定的,在適當?shù)臅r候,把指揮棒也交給學生,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主體,讓每一位學生不僅參與學習,而且都有機會參與學習有關(guān)的活動中去。在活動中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增長本領(lǐng),從而達到樂學、會學的境界。因此,教師在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chǔ)上,應給學生多提供成功的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會促進他們不斷取得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根據(jù)“人道教育”加“和諧教育”的基本理論,讓107名“在發(fā)展上有重大障礙”的學生都成為“充分夠格的有教養(yǎng)的人”。其中13人進入大學學習。他說:“教育學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要使一個在絕大多數(shù)兒童來說能夠勝任而偏偏在他來說不能勝任的兒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個不夠格的人,要使他體驗到一種人類最崇高的樂趣——認識的樂趣﹑智力勞動的樂趣﹑創(chuàng)造的樂趣!
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轉(zhuǎn)變這些所謂的差生的關(guān)鍵是“和諧教育”。這跟我國目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關(guān)心”﹐即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力,喚醒他們思維。所謂和諧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在本質(zhì)的表現(xiàn)﹐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chuàng)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guān)系中的表現(xiàn)和顯示,所以轉(zhuǎn)變差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并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遇到我的未來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2.看到我的痛苦
3.回到我的世界
5.遇狗
6.夏遇
7.我的“囧”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