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碎片讀后感
文明的碎片讀后感
對于余秋雨,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學者,然后是一個歷史學家,最是一個作者,他的文體我覺得叫歷史散文或許更合適。既可以讀到散文的那種喜怒哀樂,又可以讀到歷史的沉重和厚度。
《文明的碎片》的風格基本還是和《文化苦旅》相承接的,感覺是《苦旅》的補充版。對我而言,看他的書首先是得到更多歷史的信息,然后再去感受他文筆的張力,和對生活的理解。
逐字逐句的講解,未必每個人都有的福分,這樣的結(jié)果就是印象深刻,當然講不了幾篇。我一直覺得這個過程直接奠定了我日后扎實而又彪悍的閱讀功力,以及飄忽不定的閱讀風格。
記得講到敦煌壁畫被愚昧而又貪婪的老道毀掉的時候,Mr.L氣憤的叉著腰站在講臺上眼眶泛紅久久無語,當時我覺得是不是太內(nèi)啥矯情了。結(jié)果若干年后當我站在講臺上時,我才明白那種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掩飾不了。
這個民族太容易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執(zhí)政者大多熱衷于那些愚民的小把戲,而那些普通百姓們又大多可愛的擅于自欺欺人;蛟S大家都樂在其中。
Mr.L 您是我此生最感激的老師之一。
老余的書還是早期的好看,不論文風還是深度。
余秋雨先生散文《蘇東坡突圍》讀后感
有人將評論余秋雨先生的歷史散文見諸報端,言語之間頗有些不恭之詞.秋雨先生十分惱火,于是連篇累牘地一通發(fā)泄,他發(fā)表的'一些散文中,這種情緒溢于文字之間.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筆記》當中一篇叫作《蘇東坡突圍》的文字.
我喜歡讀散文,當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寫得不錯的散文.但對他以歷史為題材的散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情緒和理念,讀后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特別是那篇《蘇東坡突圍》.英雄氣短,偉人困厄,這本來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帶有規(guī)律性的事情,更何況是在黑暗的中世紀.因為他們杰出,因為他們超越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人.他們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別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東坡先生也常有"高處不勝寒"的感受.東坡先生在宋代文壇獨樹一幟,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為一位文學天才,一位書法大師,他是出類拔萃的.他又是當時一位著名政治家,顯赫一時.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團,政治主張及自身的歷史局限等十分復雜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貶謫,這也是歷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許正因為如此,正因為這種特有的身世與經(jīng)歷,才造就了東坡先生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與不同群倫的政治才干.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去考察歷史人物,那種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壇得意,又在政壇顯赫,名利場中雙雙獲利的杰出人物,實在難尋難覓.
八百年前東坡先生的遭際,本已塵封于歷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愛英雄,惺惺惜惺惺,張起討伐之幟,一篇《蘇東坡突圍》的檄文,對當時曾攻訐過東坡先生的人口誅筆伐,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極盡鋪張.其中一段文中這樣寫道:"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真可謂一誦三嘆.東坡先生在天之靈,如果能拜讀到秋雨先生這篇激揚文字,想必也會為之動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為何為東坡先生打這樣一樁歷史公案?最近看到《中華讀書報》轉(zhuǎn)載的一篇批評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為什么這樣憤憤不平.在當今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言論如此之自由,當然不可能阻止別人的批評.于是想到蘇東坡,想到東坡先生的遭遇,想到東坡先生的杰出與偉大,這種同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去為蘇東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圍.
文學上的不同觀念,學術(shù)上的不同觀點,可以,而且也應(yīng)該交換意見,甚至可以展開評論,批評,這才是正常的現(xiàn)象.如果聽到某些批評意見,也許這種批評中有偏頗之處,便給人扣上"群小","陷害","圍攻"等等罪名,那誰又敢再批評閣下呢?別人不批評了,難道就證明自己"杰出"了嗎?這恐怕也是一種"霸道"作風吧?東坡先生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在逆境中沒有沉淪,仍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他那些著名的詞篇,散文及書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貶黃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東坡先生當時并沒有"突圍"的意圖,也沒有怨天尤人的憤慨,反而有"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英雄氣概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豁達與傲岸.拋開歷史的真實性不談,單就一個替蘇東坡突圍的命題,會不會使人有借題發(fā)揮之嫌呢。
【文明的碎片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1.記憶的碎片讀后感
2.生命的碎片
3.昔日的碎片
4.幸福的碎片
5.碎片留下的
6.腳下的碎片
7.記憶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