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蠶觀察日記400字
養(yǎng)蠶觀察日記
5月2日星期三多云
今天,我向同學要了一些小小的蟻蠶。他們的身子黑黑的,連一厘米都沒有,一不小心就會把它們當做紙削扔掉。為了安全,我把它們裝進了一個紙盒里,在蓋子上戳幾個小洞,小蠶們的新家就做好了。我往里面放了一些桑葉條,他們吃了一點就不吃了。
5月9日星期三多云
我剛起床,走到蠶盒邊,發(fā)現(xiàn)有兩只蠶要蛻皮了:它們頭抬了起來,身子不動了。過了一會兒它們開始蠕動,不一會兒,皮就褪了下來,看著白白的蠶,我開心極了!
5月28日星期一晴
今天,蠶吐絲了!它們一個接一個的爬上蠶山,開始吐絲:只見它們昂著頭,吐了起來。差不多過了三小時,蠶才把絲吐好,開始在里面蛻皮,化蛹,準備變成飛蛾……
6月13日星期四小雨
今天,蠶破繭而出了,它們有著一對大翅膀和三對足,它們開始交配,繁殖下一代?吹竭@里,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之情。
【擴展閱讀:小學生寫作指導“點睛”與“添足”】
有這么一個傳說:梁代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龍畫好了,他故意不給龍點上眼睛,說什么如果我給龍點上了眼睛,龍就會騰云駕霧地飛走的。聽到此話的人都以為他在說大話,沒有一個人相信他的。此時有人執(zhí)意要張僧繇給龍點上眼睛。當張僧繇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剎那間,電閃雷鳴,兩條龍乘云上天,墻上只剩下那兩條沒有點上眼睛的龍。
后人借這個傳說來說明文章在關鍵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話,文章的內(nèi)容則更為生動,表達的意義也更為深刻。
有一位同學寫了一篇題為《媽媽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徑,記敘了令媽媽高興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膽怯的缺點,獨個兒睡覺,媽媽回來見了,高興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錢捐獻給"希望工程",媽媽知道了,滿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為奶奶捶背,這情景正好讓媽媽撞見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應該說,這三個材料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的,反映了媽媽為我的點滴進步而高興。走筆到此,也未嘗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滿足于此,在文章結尾的時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話:"媽媽的三次笑,說明了她為我的進步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媽媽的三次笑,表達了她對我深深的愛意;媽媽的三次笑,寄托著她對我殷切的期望。"
顯然,這些話升華了文章的主題,是"點睛"之筆。
"點睛"之筆要精練優(yōu)美,要耐人尋味,要恰到好處。"準確"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點"歪了,會弄巧成拙。不但"龍"飛不起來,還會使這條"龍"更加難看。
說了"點睛",再講講"添足"的事兒。
楚國有個人,祭祀后賞給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幾個人喝這點酒不夠,決定在地上畫蛇,誰先畫好誰喝酒。其中一個人畫好了,他看到別人還在畫,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給蛇畫上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把酒搶了過去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能給它畫上腳呢?"說完,把酒一飲而盡。
后人借這個"畫蛇添足"的故事,告誡人們寫文章切勿刻意求工,結果喪失了自然。我們同學在用詞、寫句、謀篇的時候,往往會犯這樣的毛病。
比如,我們?吹竭@樣的句子:
"大約四點鐘左右,我們回到了學校。"既然講了"大約",再用"左右",大可不必。刪去其中一個,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用詞重復,會影響意思的正確表達。如果語句羅嗦,也會使文章不簡練。在寫《記一個關心我的人》的作文時,有的同學喜歡繞著圈子說話: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許多人在關心著我。有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還有家里的爸爸、媽媽。要問誰最關心我,那不用說了,當然是媽媽。那,媽媽是怎樣關心我的呢?請你耐著性子聽我說吧!"
其實,這一節(jié)里邊,只需留下這么一句話就可以了:"在家里,數(shù)媽媽最關心我。"既簡潔又明了。省下筆墨,可以多舉一些媽媽關心"我"的事例。
又如,一個同學在寫《我》這個作文題的文章時,寫了這么一段令人費解的話:
"在一條望不到盡頭的公路上,一個少年正在飛奔。他長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那綠色的運動服穿在他身上,顯得格外有精神。噢,也許你會問,他是誰呢?猜一猜吧,對了,一點兒也沒錯,那就是我--一個五年紀的小男孩。"
這一節(jié)話純屬多余,棄之毫不可惜。語言要簡練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余的話一概刪去。
要"畫龍點睛",不要"畫蛇添足"。要做到這么一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一、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加深對所敘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斷積累語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
不信,你不妨一試。
【養(yǎng)蠶觀察日記4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