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了王校長的帖子,感覺是說本課的第一課時,我們要好好地引導學生細細地品味樟樹的可貴之處。第二課時引導學生感知宋慶齡的人格魅力,進而認識到作者寫樟樹不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贊揚樟樹所喻示的人,它是這個偉大人物的象征與化身。
那么由此我們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我們的初讀、字詞都要放到課外預習,學生的預習要達到較高的要求,然后我們才有可能在第一課時中完成對課文的'精讀,較好地品味到樟樹的品格。如果是這樣的話,只就課文讀課文,第一課時是應該能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只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失去了我們研究第一課時應該做些什么的目的了,我這一課上下來就是說明,第一課時可以直接講完全課,品味到樟樹的特點。這一直是我以前上課的風格,從不上第一課時,一上課就直達目的,當時自我感覺良好。
但現在,自從決定研究第一課時應該做些什么以后,我一直注意上好第一課時,發(fā)現第一課時是很必要的,這樣會讓絕大部分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很少會再出現,這一篇課文已經學完了,還有孩子不會讀課文的現象。同時,這一段時間實驗下來,感覺第一課時讓孩子們讀通讀順課文后,再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課文,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比以前要好些,大部分孩子能了解老師講到哪里,跟上節(jié)奏,還有不少孩子已經學會了前后文聯系來理解相應的內容或解決相關的問題。我想這應該是第一課時中孩子們熟讀課文的功勞。(當然我的這一節(jié)課引導學生讀得不夠,不能起到研討的作用。)現在最直接的感覺就是,如果我們第一課時就講完課文,對于好學生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對于一大批中下的學生來說,那就簡直不知所云。
對于第二課時出示宋慶齡的生平資料,還是第一課時出示,我一直在反復思考,最后決定第一課時出示她較為簡明的生平,旨在在學生心中樹起宋慶齡的高大形象,課后再讓孩子們收集宋慶齡的故事,這樣再上第二課時。不過今天我上了第二課時,孩子們沒有找到宋的故事。好在由于上一節(jié)課孩子們心中已經有了宋慶齡的形象,這節(jié)課中,孩子們還是較為順利地品味到了樟樹中的人物形象,于是借機講了一個有關宋慶齡的故事,再次激發(fā)孩子們對宋慶齡的興趣,讓他們能自己去收集她的故事。
于是就想到了如何向課外延伸的問題,如果我們想讓這一課給學生印象更深些,引發(fā)學生對宋慶齡更深層次的感情,那可以舉辦一個有關宋慶齡的故事會,或相關介紹:“我了解的宋慶齡”座談會,等等。讓學生暢所欲言,也許他們會更有興趣,不過還是不敢抱太大希望。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讀后感】相關文章:
宋慶齡信守諾言讀后感500字07-25
宋慶齡奶奶作文03-04
秋天的樟樹作文10-26
香樟樹的作文01-28
學校的大樟樹01-28
家鄉(xiāng)的樟樹作文02-10
香樟樹06-07
魯迅故居的導游詞12-18
魯迅的故居作文5篇12-23
參觀伯先故居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