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長安去》讀書筆記
《到長安去》這本書,說老實話,一開始看到新書推介的時候,我以為是一本翻譯簡牘里的故事并加以潤色的讀物——微博上這種形式的科普確實也有很多。但是收到書之后,從看到目錄的那一刻起,我就突然明白,我對它的性質(zhì),做了謬之千里的判斷。
怎么形容這本書呢。可能在我心里,已經(jīng)把它當做了一門漢代歷史通選課的教材課本,八個單元分別講八個專題,涉及到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兩周講一個單元的話,正好一學期剛好講完——我也特別想建議萌萌去一些開設了選修課的高中開這么一門課,因為實在太合適了。整體看來,八章的內(nèi)容非常整飭,而每章內(nèi)部的設計就有意思了。每一章都是以一個故事作為第一部分。這個故事,跟我曾經(jīng)設想的“翻譯并略加潤色”不同,基本上都是基于幾種不同的史料文獻的,稱得上大膽的文學創(chuàng)作:比如把兩個出現(xiàn)在不同簡牘中,或者本身不處在同一時代的人物拼合到一起,發(fā)生一些看起來非常自然的碰撞。這些故事的可讀性蠻強,也不需要什么知識儲備,如果用話本小說的術語來說的話,可以被視為“入話”,或者再換一種說法,它們可以被視為在詩經(jīng)中就極其常見的起興。而第二部分往往是基于第一部分,它們敘述“入話”故事的文獻來源,并圍繞這些文獻進行一些釋讀或者補充說明。從第一部分進入第二部分的過程,可以視為由文本本身,進入到對題材的“本事”進行探討,這在一般對古代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的研究中,也是常見的展開思路。而第三階段,則又更深一步,進入了對于社會生活史的某一專題的闡釋——這些專題并不是直接與第一部分的故事相關的,但是與它必然有某些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比如從一個負責飲食的婢女講到漢代飲食,從一個兵卒的故事講到漢代的軍事制度,如果說第二部分帶有古代文學的研究思路的話,第三部分則是純粹史學思路的,是排比證據(jù),以各種細節(jié)勾勒出幾條大的脈絡。所以雖然篇幅上的平衡控制得很好,但實際上,每一章的第三部分,信息量是非常大的。為什么說適合做教材呢?因為第一部分的文學創(chuàng)作,適合當做課前自己閱讀的預習材料,上課時用半堂課,以第二部分帶著學生回顧一下故事,講一些背景知識,然后可以用一堂半的時間來講第三部分的歷史知識。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叫做安排得明明白白;如果用個老詞,就可以說是,粲然可觀。
由于三部分的性質(zhì)迥然不同,所以其間的文風也有顯著的差異。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雖然也有些帶有想象與抒情意味的感慨,但是總體來說是以學術語匯為主。而第一部分的措辭,就很有特色了。其實第一部分的故事并沒有選擇非常淺白曉暢的語言,而是頗用了一些直接從漢代習語或名詞搬過來的詞匯,看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甚至有一些可能會引發(fā)歧義。這種隔閡感,或者說“拗”的感覺,可以說是在寫作中有意為之的,因此在字里行間的語氣與描寫,也都順應著這種疏離。然而其中的情感卻是充沛的——雖然并不一定激烈地表達出來,無論是悲是喜,總有種影影綽綽觸碰不到的感覺,但是,隔著文字的重重簾幕,你仍然能看到舞人的身影,感覺到人物,乃至作者的喜怒與喟嘆。怎么說呢,這種文風,給我一種看日本作家所摹寫的中國古代故事,又被重新翻譯成中文后的文本的感受——事實上,看完第一個故事的第一段文字,我的腦海里就跳出了芥川的《杜子春》。萌萌曾經(jīng)在我炫耀收到書的微博下面說起過一些他在遣詞造句中所追求的興味,從我的閱讀體驗來看,他確實是,相當成功地達到了。
其實我國史學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秉持著以重視“勞動人民”為出發(fā)點的史觀。然而現(xiàn)在看來,那所謂的`“勞動人民”,其實仍然是洪流,是概念,是大趨勢,是用現(xiàn)代的碗去裝起的古代的水。以史為鑒,照出的終究是照鏡子的人本身,而不是這碗水里本身的一條條魚,一根根水草。我們?nèi)晕茨軓闹星逦乜吹揭粋個小人物的面貌。重視“小人物”,研究具體的社會生活,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思想上的變化導致的——就好像一個人突然有一天在重看《神雕俠侶》的時候,想到了“被楊過背在背上當箭垛子的那個完全沒有面目的襄陽小兵,他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呢”;一方面也是研究材料的豐富導致的:考古文物,圖像資料,各種介質(zhì)的文獻記錄——比較早的比如甲骨和簡牘,比較晚的比如墓志,造像記和敦煌等地的文書卷子,在近年來得到了比較集中的整理,可以并且理應得到善加利用。個人是無法代表歷史的——連皇帝和最重要的將相都不行,一個普通人當然更不值一提。但是,小人物就像摔碎的鏡子,哪怕只有小小的一個碎片,仍然能夠折射出一些時代的面貌。這些年來,物質(zhì)史也好,社會生活史也好,醫(yī)療史也好,越來越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兜介L安去》可以說是非常明確地體現(xiàn)了對物質(zhì)史和社會生活史的關注,也體現(xiàn)出了這些領域的一些大家學者對作者的影響。它勾勒出一個鍋碗瓢盆家長里短甚至雞犬之聲相聞的漢代,而這些,往往是正式的歷史課本里不去講的。非常感謝萌萌注意到這些微不足道的人物在歷史中的偶然的身影,像發(fā)掘文物一樣小心翼翼地掃掉上面的土,將一個個碎片捧出來,用石膏為模,把它們復原成帶著色彩和氣息的形象,我從中不僅感受到了切實的歷史信息,而且感到了作者的心意——他在對人物的經(jīng)歷和情感的設置中,表現(xiàn)出了令人動容的善意和悲憫,哪怕是在歷史的大洪流中毫無還手之力,看起來只能隨波逐流任由碾壓的,再平凡甚至卑微不過的人,也會在故事里有那么一瞬間,松一口氣,展露出一個笑容。而我常常就在這時,和他們一起微笑起來。這些笑容與第三部分里真實的,客觀的,不帶感情的數(shù)字和表格列在一起,讓我想到我曾經(jīng)那些看史書看到嚎啕大哭的夜晚。重視事實,保持客觀,但是絕不忽視情感和人性,一個研究者對史學的責任感和愛,可能就從這幾件事里表現(xiàn)出來。
說點題外話。作為一個文獻狗,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常常不由自主地想到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的區(qū)別和關聯(lián)。目前出土簡牘中的兩大類內(nèi)容,一類是抄寫某些重要(甚至已經(jīng)亡佚的)古代典籍的內(nèi)容,一類則是法律、政令之類的文書或者是書寫者個人記錄之類的內(nèi)容,前一種可能是古典文獻學所關注的對象,可以與現(xiàn)有的定本文獻進行對勘,甚至借以推翻現(xiàn)代學者對于某些典籍的認知;而后一種則為歷史文獻學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與識字釋文后直接當作史料用于歷史學研究的歷史文獻學來說,其實古典文獻學的一些內(nèi)容——比如?碑愇,比如具有固定格式體例的提要的撰寫——容易被認為是純技術性的,帶有“匠氣”的工作。甚至不只是旁觀者有這種態(tài)度(比如很多學校不把文獻整理當做可以參加考核算成工作量的科研成果),連研究者自己可能都會被這種觀念影響,在文獻整理中漸漸變得機械,“唯手熟耳”而不自知。最近幾年的文獻整理工作中,我常常有這種感慨。所以看著這本書里關于釋文的內(nèi)容,我也是一直在想,文獻整理,不論是出發(fā)點,目的還是關注對象,都不僅僅是文獻,或者說文字的本身。文字的準確,是為了更加準確地顯示出作品的原貌,作者的理念,或者直接表現(xiàn)出某些歷史真實。文獻工作絕不是一項可以不走腦子的工作,不管是古典文獻學,還是歷史文獻學,都是一樣。所以我常常說,文獻工作就像是法醫(yī)驗尸,我們面對的可能是一團亂麻難以辨別的死掉的文獻,但我們所能做的,絕不是按照流程量量傷口稱稱重量記錄一下數(shù)字就完了。把支離破碎的尸塊——其中甚至可能混雜著不止一具尸體——清理,區(qū)分,辨別,按照人體的結構排列,標示出具有什么部分,缺少什么部分,并且判斷出死因,歸納出脈絡,清清楚楚地交給警察去作為破案的依據(jù),是我們的工作,它是以清晰的,一以貫之的學術理念為支持的工作。啊,不過跟尸體對話什么的實在是有點太主觀太半仙兒了,沒有那個學術能力的話還是不要學了否則容易劍走偏鋒。
最后我還想再說一點。從看到“到長安去”這個書名,到看完了其中關于;韬钆畠旱哪莻故事,我腦海中始終響著兩千年后,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另一個姑娘的吶喊,“到莫斯科去!”——同樣是從都城遷徙到外省小城的官員的女兒,全都是在美好的年華感到艱辛,乏味和不甘,同樣是心心念念地想要到都城去,卻始終未能成行。在那一刻,;韬畹呐畠,和契訶夫筆下的三姐妹,似乎產(chǎn)生了異世同調(diào)的共鳴。所以說,如果你被這個故事打動了的話——9月20-24號的《三姐妹·等待戈多》了解一下?大導的劇喲!現(xiàn)在可能還能買到票哦。氵@個不分場合夾帶私貨的腦殘粉給我閉麥!閉麥!
【《到長安去》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作文到遠方去08-09
我到火星去參觀10-23
《從地獄到天堂》讀書筆記12-20
長安公園04-24
Having the Breaks Outdoors-課間休息到室外去10-28
轉(zhuǎn)眼已長安散文04-14
《長安秋望》閱讀答案11-06
盧照鄰《長安古意》08-03
登長安城有感08-04
夢回長安作文150字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