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的北邊。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就聚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鏟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庇谑怯薰暑I(lǐng)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跳跳蹦蹦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他們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殘余的年歲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孤兒。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必擔憂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手里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高山阻隔了。
2.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燭光,讓燭光照在書上來讀。同鄉(xiāng)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锖饩偷剿胰プ龉凸,又不要報酬。主人對這件事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誦讀一遍你家的書的機會。”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锖庾罱K成了大學問家。
3.廢寢忘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游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沈諸梁的封地葉邑(今河南葉縣附近)。
楚國令尹、司馬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
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么回答,就沒有作聲。
以后,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于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于授業(yè)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于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2
白首為郎
這個典故出自《漢武紀事》。漢武帝曾經(jīng)乘輦到郎署,看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武帝問他說:"你何時當郎官,這么老!"回答說:"我姓顏名字叫駟,是江都人,在漢文帝時作郎官。"武帝問:"為什么這么老沒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說:"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還年輕;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動,提拔他為會稽都尉。
后用"白首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長久被埋沒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3
白云親舍
這個典故載于《新唐書.狄仁杰傳》。唐朝高宗和武則天時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撫、宰相。狄仁杰年輕時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參軍(司法部門的官員)那時,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縣)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邊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飄浮著。他指著白云對左右同行的人說:"吾親舍其下。"就是說,我的雙親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現(xiàn)在用這一典故作為懷念父母親人的詞語。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4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他買了一瓶好酒,于是請了很多朋友到家里來做客,準備把這瓶好酒喝掉。這瓶酒非常好喝,大家都喝得很開心,喝到剩最后一杯的時候,大家都還想喝,可是讓誰喝呢?
于是,有人想了個辦法,對大家說:“這樣吧,咱們來比賽畫蛇。誰先畫好,最后一杯酒就讓給誰喝!贝蠹叶纪饬,就在地上畫起蛇來。有一個人很快就畫好了,他看到大家都還在畫,就說:“你們還沒畫好呀,看吧,我還來得及給蛇添上四只腳哩!”于是他端起酒杯,一邊喝一邊又在地上畫起來。他還沒把四只腳畫完,有個人也把蛇畫好了,就搶過他手里的酒杯,幾口就把酒喝干了,對他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什么要給他畫四只腳呢?你現(xiàn)在畫的不是蛇了,所以你不能喝這杯酒!”
“畫蛇添足”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
這個成語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跟“弄巧成拙”一個樣;想賣弄一下本領(lǐng),反而把事情搞壞了。故事中的那個人就是這樣,他已經(jīng)把蛇畫好了,為了添四只腳,反而沒喝到酒。另一個意思跟“無中生有”相仿,蛇本來沒有腳,硬要給他添上四只腳,這不是多余的嗎?因此還有人用“蛇足”來比喻沒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5
詩人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jù)說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詩人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干什么?”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說:“我在磨繡花針!”詩人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么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只會越磨越細,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詩人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里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說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6
道不拾遺
注釋:道:道路。拾:拾取。遺:別人丟失的東西。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jīng)武陽(今河北大名、館陶一帶),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服丟了。他走了幾十里后才發(fā)覺,心中很著急,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nèi)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聽了半信半疑,心里想:這可能嗎?轉(zhuǎn)而又一想,找找也無妨。于是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丟失的衣服。
造句:只要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大力宣揚正氣,摒棄不良習氣,我們的社會秩序一定會越來越和諧,路不拾遺的良好社會風氣一定會盛行!
出處:后晉張昭遠、賈緯等《舊唐書》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7
注釋:
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jīng)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shù)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他們倆,為國家奉獻自己。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shù)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種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與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造句:
如果我現(xiàn)在是二十幾歲的青年,我要立刻投筆從戎,雪此國恥。
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8
白眼
這個典故見于《晉書.阮籍列傳》。晉朝才子阮籍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老子》、《莊子》。他生性放蕩不羈,不遵守禮儀法規(guī),與人相處,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相迎;對講究禮儀法規(guī)的,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現(xiàn)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對人輕視、反感。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9
有個老奶奶,養(yǎng)著一只母雞。這母雞可是個寶貝,他每天下一個黃燦燦的金蛋。老奶奶每天能撿到這么一大砣金子,什么事兒也不用干,日子還過得挺闊氣。她閑得沒法兒,就天天守著她的寶貝雞,只盼望他早點下蛋。
有一天,母雞照例又下了一個金蛋。老奶奶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這寶貝雞一天只下一個金蛋,真叫人等得悶氣。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腦兒取了出來吧!崩夏棠棠枚ㄖ饕,真把這寶貝雞宰了。沒想到打開肚子一看,一個金蛋也沒找著——長成的金蛋已經(jīng)下完了,新的金蛋可還沒長成。
“殺雞取蛋”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為了急于得到某種利益,毀壞了產(chǎn)生這種利益的根本,可以說是“殺雞取蛋”。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0
白龍魚眼
這個典故出自《說苑.正諫》。吳王想要和百姓們飲酒,伍子胥勸諫說:"不可以,昔日白龍下清泠深淵,化為魚,被打漁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龍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說'那個時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白龍回答說:'到了清泠深淵,化為魚形。'天帝說:'魚本來就是人類該射的,如果是這樣的話,豫且是沒有罪的。'因此說,白龍是天帝的珍貴畜牲;豫且宋國的賤臣。白龍如果不化裝成魚形,豫且也不會射他。今吳王你舍棄萬乘之皇位,而與布衣平民們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禍。"吳王于是停止了與平民喝酒這件事。
此典故借喻當政者化裝出行。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小學生必讀哲理故事12-28
小學生必讀名人名言:價值11-02
小學生必學成語故事10-30
教師必讀的哲理故事06-15
家長必讀手冊讀后感08-13
父母必讀讀后感10-28
幼兒家長必讀讀后感08-12
成語故事12-17
初中生必讀名著讀后感08-11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