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自在富足中
無論是深樂于平生之志的陶淵明、陶醉于山水之間的歐陽修,抑或是珍惜苦難的貝多芬、從命運中崛起的奧斯特洛夫斯基,世人種種幸福的根源,就在于心靈的富足。做一個心靈富足的人,幸福自在其中。
如同一個強(qiáng)勁的引擎對于一輛汽車的重要性一樣,心靈的富足是一個人容光煥發(fā)、朝氣蓬勃的動力?v然古代諸子百家主張各異,卻沒有一個否認(rèn)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作用。三國時期的人杰周公瑾,無論是外表氣質(zhì),還是思想修養(yǎng),都可謂超凡脫俗。然而他卻終陷于“既生瑜,何生亮”的小肚雞腸中,不免是因為心靈失去了最初的平衡,一味去比較,而忘記了心靈的潔凈。如果把我們的內(nèi)心看作一片幽深的峽谷,那這種富足便猶如從山上源源不斷流下的涓涓清流,始終沖刷著晦暗巖石上的各種污穢,泠泠作響,仿佛又在始終提醒著我們什么……擁有這樣一顆圣潔的心靈,哪里還會有兒女情長般的愁思?
我們也許會時常困惑,也許一直在不斷追求這樣一顆圣潔、富足的心靈。有人認(rèn)為在如今繁華似夢的社會,選擇心靈的富足可能就意味著選擇了面對社會的不公平、選擇了艱苦的生活。可是從古至今,有誰說過心靈的富足是留給那些安逸懶散之人的?對于平常百姓,或是領(lǐng)導(dǎo)干部,甚至于總統(tǒng)首相,只要我們保有心靈富足的愿望,并樂于采取向它邁進(jìn)的具體措施,那心靈的富足對于任何一個人都是可能的。
當(dāng)我們沉溺痛苦于自我的心靈時,不妨把自己放在造物主的面前,去接觸自然吧。正如著名作家林語堂所說:“我相信任何一個人如果和自然、四季、雨雪和山谷那么接近,接受它的治療,一定不會心思閉塞,具有封閉的'人生觀。”在自然面前,一切事物都是渺小的,也正是這種渺小讓我們消除了原有的顧慮、嫉妒等個人的情愫。這種自然也象征著除了自我之外的外界,而蘇東坡正是這樣一位把自己的經(jīng)歷完美融合于自然中的能人。面對自然美景,他發(fā)出“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感慨,同時他也廣泛交友,利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交這兩種外界環(huán)境,尋求了心靈的平衡,而他也成為古今中外少有的最快樂的人。因此,把自己放在自然美景等外界環(huán)境面前,心靈就有了富足的依托。
要做到心靈的富足,最重要的還是從內(nèi)心去調(diào)節(jié)。讀書便是這種調(diào)節(jié)的重要方式之一。自古書便是公認(rèn)的心靈伴侶,著名的“六一居士”中的兩個“一”便是“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縱然晚年遭貶,但他仍能與民同樂,過著神仙般的生活。這折射出讀書帶給醉翁的不僅僅是文化,更是一種淡然面對謫居生活的心靈富足感。此外,瑜伽、靜坐等傳統(tǒng)的修身方式也不失為調(diào)節(jié)內(nèi)心、尋求富足感的好方法。從內(nèi)心修煉富足,是為心靈峽谷注入清流的不竭源泉。
心靈的富足,不在于無憂無慮,而在于自得其樂,不在于以世故老練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而在于真正做自己心靈的主人。
做一個心靈富足的人,便會成為一個不缺少幸福的人。
【幸福自在富足中】相關(guān)文章:
2.自在獨行
3.論自在
4.放下皆自在
5.幸福在點滴中
6.幸福在什么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