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莫要放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形容治學(xué)的最高境界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愛迪生也說過:“百分之一的靈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睎|西方學(xué)者的共識告訴我們,靈感這一人們心靈中閃過的微光是多么珍貴和重要。
然而,當(dāng)今社會,人們總是在抱怨靈感的缺失。真是這樣嗎?靈感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靈中閃過嗎?我以為不然。誰沒有走過寂寂的荷塘,看過那出水很高的荷葉下脈脈的流水?誰沒有在英雄的事跡中沉浸陶醉?誰沒有見過那金黃的向日葵?可為何只有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
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人們往往會將它輕易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又認(rèn)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如今這種情況更普遍,究其根由,原因有三:一是“標(biāo)準(zhǔn)化”時代里,“權(quán)威”“專家”“大師”層出不窮,他們把持了話語權(quán),制訂出條條框框的“標(biāo)準(zhǔn)”壓抑了靈感,遮蔽了普通人心靈的微光;二是“全球化”時代里,人們的“從眾心理”被加倍放大,當(dāng)個人置身于全球這一更大的“集合”下,洶涌澎湃的“從眾心理”撲滅了脆弱的靈感火苗;三是商業(yè)化大潮將一切文化產(chǎn)品搞得像批量生產(chǎn)的.肉雞、奶粉,迎合市場的就是好的,平庸之作被炒作成“精品”,真正的藝術(shù)反而失去了生長的土壤。
真正的靈感絕不會被所謂的標(biāo)準(zhǔn)與權(quán)威限制。戶梭的觀點不為當(dāng)時的主流社會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后醒悟:“我為什么要懷疑自己通過思考得出的結(jié)論呢?”百年后,他的靈柩進入先賢祠,棺木上寫“此處安恩著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確實有助于文化的普及與進步,但真正的靈感卻絕不是在渾渾噩噩地“從眾”中所能產(chǎn)生的,必須有雄心,有堅持?仿≡诔蔀閷(dǎo)演之前只是個卡車司機,他說:“當(dāng)看完《星球大戰(zhàn)》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識到再不動手拍一部電影,好電影就要被拍完了!碑(dāng)《泰坦尼克號》在奧斯卡奪得小金人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
我們無需羨慕盧梭、卡梅隆,事實上,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會帶來心中閃動的光芒,抓住它,呵護它,無論它多么渺小,最終都能結(jié)出甘美的果實,也許這果實是微小的,但它帶來的滿足遠勝于你從別人的大樹上摘來的味道也許更好的那一枚。
當(dāng)然,靈感來自積累和努力的鋪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只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驀然回首”見到的一尾魚兒,莫要放手使它溜入別人的漁網(wǎng),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妙。
【驀然回首,莫要放手】相關(guān)文章:
1.該放手時就放手
2.放手
3.放手
4.放手
5.放手
6.放手
7.莫要色眼識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