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好親情關系
親情,特指親屬之間的那種特殊的感情,不管對方怎樣也會愛對方,無論貧窮或富有,無論健康或疾病,甚至無論善惡。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親情關系處理辦法,歡迎查看!
聯(lián)系
我們與家庭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與那些我們根本不了解的人之間也可能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
對家庭成員的感情聯(lián)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有人經(jīng)常說:“我的母親對我并不重要,我和她沒有什么感情!我能感覺到的只有和父親的感情。”而在家庭系統(tǒng)排列中看到的事實則完全不同。
父母與孩子,或者說孩子與父母是不可分離的。尊重與父母的感情聯(lián)系特別重要,而父母也必須意識到這種聯(lián)系。
在與來訪者的接觸中我發(fā)現(xiàn),來訪者提出的問題并不總是與心靈深處的相吻合。有一位男子來我的咨詢室是為了解決他的就業(yè)問題。結(jié)果涉及到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后來他說他在30年前生過一個他從未見到過兒子。盡管他的意識把這個兒子幾乎已經(jīng)忘了,但他的心靈仍然記得。
我們與家庭的聯(lián)系是不可分割的。孩子把這種聯(lián)系視為愛和幸福,這與孩子在家庭中如何成長或者夭折無關。這種愛是第一性的,也可稱原始之愛。
在孩子的眼里沒有什么善惡之分的合理標準。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父母認為好的東西永遠都是好的。不管良知的鐘擺偏向哪邊,確保家庭關系的目標始終不變。
秩序
可能一聽“秩序”這個詞,就使有些人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但是,一旦秩序被打亂,勢必出現(xiàn)混亂。
在家庭中,這種秩序是通過“時間”,通過先來后到的規(guī)則建立起來的。
在我們?nèi)粘I钪,這種先來后到的意義處處可以體會到。
秩序同樣也要求那些死去的私生子或生下來就離開人世的孩子也能被正式接納到家庭中來。
如果第二個妻子嫉妒丈夫與前妻所生的孩子,那么這種自然順序也會遭到破壞。對于丈夫來說,這些孩子始終排在第二個妻子的前面。妻子只有滿足于自己的二等公民現(xiàn)狀,才能使婚姻幸福,因為她沒有嫉妒的權力。
如果人們在自己的家庭中服從這種秩序,他便會獲得一種輕松的感覺。
平衡
只有平衡供求關系才能保持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
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間才有可能不平衡,因為父母主要承擔了給予的角色。將來孩子再把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東西繼續(xù)傳給下一代,到那時這種供求關系才能達到平衡。
一種良好的夫妻關系不僅要求平衡供求關系,同時要求接受方回報給予方的應該多一些。這樣給予方付出的將會更多,婚姻或伴侶關系會因此更加和睦更協(xié)調(diào)。這種供求關系越好,雙方也就越幸福。然而這也會產(chǎn)生一種讓有些人感到害怕的影響:感情聯(lián)系的加深。
誰如果主張自由,他對供求投入的份額就不會大。一個人如果認為他不需要獲取,只需要付出,他就是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強,而且很快會感到孤獨。婚姻或伴侶關系不可能長期承受這種不平衡。關系破裂是想象之中的事。
一個女士與她還在上學的男友搬到一起住。她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她不但替他付房租,而且還承擔了他的學習費用。她氣憤地說道,畢業(yè)后,這個男人趁她不在時便拿著自己的行李走了。伴侶關系從此結(jié)束。
其實這個男人除了一走了之沒有別的辦法,因為供求平衡已被完全打破。雙方之間的對等關系已不復存在。
無論男女,雙方都必須各自承擔自己的事情。
如果一個有錢的女士嫁了一個沒錢的男人,這種婚姻通常是不穩(wěn)固的。妻子始終是給予方,而丈夫是接受方。時間一長這位無法達到平衡的丈夫便會受不了。
海靈格對老夫少妻有一個恰如其分的措詞:關鍵是要弄清其中一方是否“已經(jīng)有過未來”而另一方還“沒有過”。如果年輕女士因此失去了與一個年輕男子結(jié)合會得到的某些東西,例如孩子,那么她會對她的丈夫進行報復。
在伴侶之間,有人拒絕接受,常常是為了維護他的尊嚴和自由,但內(nèi)心又往往感到不平衡。
負罪感與清白感
按照海靈格的觀點,只有受害者要求罪人贖罪,和解才有可能實現(xiàn)。
適當?shù)耐讌f(xié)在教育中十分重要。如果做母親的過于嚴厲,愛便會離她而去。為了把愛留住,她必須作出讓步。然而如果母親不講原則,這同樣會傷害孩子。
孩子常常主動承擔不幸婚姻的惡果
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孩子便主動承擔責任。孩子通過忍受痛苦去補償父母的不幸。海靈格勸告這些孩子: “這不關你的事,這是你父母的事。他們不顧一切地只圖一時快樂,應該付出代價的是他們!比欢鴮⒆觼碚f,采取這種態(tài)度要比感到有負罪感困難得多。
原諒是對待過失的`一種錯誤方式
不僅原諒會帶來不良的后果,請求原諒同樣是十分糟糕的事情。人沒有原諒的權力。如果有人請求我原諒,這等于他把責任推給了我。
原諒妨礙雙方的平等相處,造成了上下之間的落差。
原諒常常用來回避沖突。如果受到傷害的一方原諒了對方的過失,其結(jié)果常常并不見得好。
如果有人深深地傷害了我們,而我們卻裝成根本沒有受到傷害一樣,這樣做毫無意義。對方有權利面對現(xiàn)實,而我們也應該把受到的傷害表達出來。
海靈格說,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幸福通常長久不了。
為了維護雙方關系,受害者在要求對方付出代價時應當把握好分寸,而且要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的補償和贖罪。如果沒有這種努力,就不會有和解。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婚姻和伴侶關系的危機達不成和解的原因不在犯錯者,而在受害方。受害者心中有氣,并總覺得自己有理。受害者常常拒絕對方,好像根本不需要對方。面對這樣的受害者,犯錯者始終沒有機會補償自己的過失!
不幸事件與負罪感
如果我遇到比別人更嚴重的命運打擊,順從讓我去服從命運的安排。不是我去決定命運,而是命運決定我。
良知的作用
所有涉及他人的行為都伴隨著一種負罪或清白的感覺。良知高于意志。
在感情聯(lián)系方面,我們所體驗到的清白是對家庭的歸屬感,有罪是對家庭關系的擺脫。我們所體驗到的感情聯(lián)系方面的罪過是一種嚴重的罪過。
在供求平衡方面,我們體驗到的清白是一種無拘無束和輕松自在的感覺,而有罪則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在秩序問題方面,我們體驗到的有罪與清白根據(jù)不同情況有所不同。在認為秩序是現(xiàn)行規(guī)則的情況下,清白便是忠誠和認真,有罪則是逾越和害怕懲罰。
當(感情、供求、秩序)這三方面發(fā)生沖突時,良知也為每一方服務,于是便形成了良心的沖突。讓我們看一個秩序與感情關系和愛相互抵觸的例子。父親懲罰他那不聽話的兒子,辦法是讓他去收拾地窖兩個小時。如果父親讓兒子在地窖干兩小時的活,這樣做盡管有利于秩序,但不利于愛。因此好的辦法是父親提前半小時把兒子叫上來,把剩余的部分免掉。
良知的局限
良知不僅把我們連在一起,同時也把我們與他人隔開。為了獲得歸屬感,我們便剝奪了他人的歸屬感,只是因為他們不屬于我們。這種我們的良知為維護對群體的感情聯(lián)系強加給我們的行為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最惡意的行為往往是因為最善意的良知釀成的,而最善意的行為又常常是最惡意的良知所致。化解矛盾,促使和平的善必須消除那些良知由于對群體的感情聯(lián)系強加給我們的限制。良知遵循某種隱藏在事物內(nèi)部的法規(guī),而善只能顯出效果才能得到體現(xiàn)。
家族良知
我們所出生的家族與我們的命運無可分割地連在一起。
我們常常因憑個人良知作出判斷而與家族良知發(fā)生沖突。(天下有雪注:幾乎所有家庭中的問題都因此而起。)
家族良知是一種隱蔽的深層良知。這是一種家族所有成員的秩序和平衡意識。
我們都被家族良知卷入了他人的罪過、清白以及他人的思想情感之中。所有被家族排斥在外的、被錯怪了的、被遺忘了的和死于不幸的人通過這種方式與我們連在了一起。
【如何處理好親情關系】相關文章:
3.從細微處見親情
4.如何處理友情關系
6.整理好難
7.整理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