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精神初中議論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政治解體,學(xué)術(shù)活動推廣到民間,一些平民出身的人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人和創(chuàng)造者。
《漢書藝文志》中說“春秋之后,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xué)《詩》之士逸在布衣”,這就反映了布衣在“禮樂崩壞”的年代,肩負起了維護文化和道義的責(zé)任,其作用已經(jīng)超過了那些貴族將相。這是一種當(dāng)然的布衣精神。
詩人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自稱“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自有一種瀟灑從容氣息隱約其間,不亢不卑,傲骨天然,正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風(fēng)格,稱為“布衣精神”,或也相當(dāng)。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自述處境是:“床頭屋漏無干處”,“布衾多年冷似鐵”。自己的破草房都漏得不成樣子了,身上披著一件已經(jīng)穿了多年的麻布衣,但他念念不忘的',卻是天下布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也是一種“布衣精神”。
最著名的是《唐雎不辱使命》,在全文486字中,利用271字生動刻畫“布衣”之怒。原文如下: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這段文字,描述了布衣之怒,也描述了在君王眼中對布衣們的不屑一顧。但真正讓秦王心驚膽戰(zhàn)的,正是唐雎身上體現(xiàn)的“布衣之怒”。
唐雎從未表白自己“是一介布衣”,但他用自己“挺劍而起”的表現(xiàn),向秦王傳達出了他是一介布衣的信息!這大概也可以稱為“布衣精神”。
【布衣精神初中議論文】相關(guān)文章:
3.粗布衣散文
4.貴在有首創(chuàng)精神-關(guān)于首創(chuàng)精神的初中議論文700字
5.娛樂的精神議論文
6.工匠精神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