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成語故事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1
【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
【成語故事】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率軍攻打韓國,秦軍攻占了野王。上黨守將馮亭將上黨奉獻給趙國換取保護,趙孝成王聽信平原君趙勝的意見接納了上黨,結(jié)果秦昭王派白起進攻趙國,在長平殲滅趙軍40萬。司馬遷評論平原君是利令智昏。
【出處】鄙諺曰:‘利令智昏!皆ㄚw勝)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釋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貪財
【近義詞】見利忘義、利欲熏心、利令智惛
【反義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
【同韻詞】羣口鑠金、饑饉薦臻、一刻千金、勇貫三軍、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日久年深、九烈三貞、佛口蛇心、水陸之珍、革舊從新、......
【成語舉例】獨苦國人無識者,利令智昏,則不免受其餌矣。
章炳麟《敬告對待間諜者》
【其它使用】
◎ 如果用利令智昏來形容這樣的公司、廠家、這樣的"征訂函",恐怕并不為過!今天,我們將這樣的"征訂函"公之于眾,既是為了警醒大家,又是為了用輿論公開的辦法治治這些膽大包天者!
◎ 人有利令智昏的時候,也有美令智昏的時候。
◎ 膽子越來越大,手伸得越來越長,又能屢屢得手,于是他利令智昏,更加肆無忌憚。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2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意思:得到點便宜就神智糊涂,頭腦發(fā)昏。后來人們就用此來形容利欲使人喪失理智,不辨是非。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令大將白起率軍攻打韓國。秦軍一路旗開得勝,攻陷了野王,直逼上黨。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既已失陷,上黨孤立無援,很難再保住,于是決定把上黨獻給趙國,以便得到趙國保護。
趙國的平陽君趙豹認為,平白無故接受人家的好處,是禍患的根源,便勸導(dǎo)趙孝成王不要接受?墒瞧皆w勝卻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雙眼,認為不費一兵一卒就白白得到了上黨這么一塊好地方,何樂而不為?因此極力主張接受上黨。平原君的主張正好迎合了趙孝成王的心思。趙國接受了上黨,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眼看就要到嘴的這塊肥肉輕易地被趙國得到,秦國極為惱怒,于是派大將軍白起率軍大舉進攻趙國。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了三年,最后趙國四十萬大軍在長平全軍覆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zhàn)。
司馬遷對這段歷史有過一段評述,他說,平原君不是凡夫俗子,卻有時也不明白大道理。并說:“鄙諺曰:‘利令智昏’!币馑际牵自捳f:“利這個東西,能使聰明人喪失理智!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3
成語利令智昏出處: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
利令智昏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戰(zhàn)國時,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lǐng)人馬,攻伐韓國,占領(lǐng)了韓國的野王。野王位于韓國的上黨同韓國內(nèi)地之間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黨就孤立了。上黨的地方官馮亭,準(zhǔn)備歸附趙國,希圖得到趙孝成王的保護。
趙孝成王征求大臣們的意見!疥柧壁w豹不同意,他說:“無故受利,會招致禍殃的,不如不要”!捌皆壁w勝說:“不要白不要,如此一大塊好地方,不費任何代價,送上門來還不要嗎!”趙王贊成趙勝的意見,就派他去接收上黨,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可是這一來,把秦國激怒了。秦國又派白起去打趙國。在這次戰(zhàn)爭中,趙國大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覆沒。
司馬遷對此評論說:“平原君”趙勝,在當(dāng)時雖然也算是個著名人物,但是他的眼光到底還是太短淺了些,因為貪圖私利,而使頭腦發(fā)昏,理智不清,這就是所謂“利令智昏”啊。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4
戰(zhàn)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jīng)常發(fā)動戰(zhàn)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lǐng)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愿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于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么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么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并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lǐng)地。秦國知道后,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jié)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后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lián)趙抗秦,最后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dǎo)致趙國滅亡。后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5
“利令智昏”四個字,是司馬遷對平原君和趙成王不能趨利而避害的`一聲感嘆,其實,更是史學(xué)家對事物精準(zhǔn)的洞察和對人善良的告誡。古人說“淡泊以明志”“無欲則剛”。一個人如果唯利是圖、利欲熏心,往往會頭腦膨脹、喪失理智,做出些愚蠢的事情來。 到了如今,諸如此類的事情也不少見。職場也好,商場也罷;富人也好,窮人也罷,總有一些人會讓這般故事輪番上演,且演得“活靈活現(xiàn)”。譬如說,小到小雞注水,大到奶粉害人……其實,故事的開始,無一不是見利忘義;而故事的結(jié)局,又無一不是害人害己。不管表演者如何粉墨,登場后便已無法逃脫這一命運的掣肘。
任何一個詞匯的形成都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一本厚厚的辭典,所有的詞匯都是從生活中來的。當(dāng)我們翻開這部辭書閱讀的時候,遠不如現(xiàn)實的參照。漢語的詞匯極為豐富,我們的祖先習(xí)慣于形象思維,我們的文字就是從象形來的。 “利令智昏”,《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語曰:‘利令智昏’”。鄙語就是俗語,來自民間。不管時間距離多遠,我們今天拿來,對比現(xiàn)實,好像是現(xiàn)代人的產(chǎn)權(quán),像“哇塞!”一樣有時代感和沖擊力。中國的儒家文化對人的影響力的很大的,特別是對平民階層。這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平民階層的道德操守,但約束不了上層人群。在現(xiàn)在這個經(jīng)濟時代,“利令智昏”這一詞就更加凸現(xiàn)出來了。
文化層次決定文明程度,決定理智,決定他的法律意識和秩序。這話可能沒錯。我們承認販毒、殺人越貨、鋌而走險,這大多是一些文化淺層次的人所為,他們見利忘義,利令智昏。而我們在現(xiàn)實中看到的恰恰又是高文化層次人群見利忘義,很多是達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1.利令智昏造句
2.利令智昏的意思
3.利令智昏怎么造句
5.成語故事返老還童
6.成語故事熟能生巧
8.歷史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