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之態(tài)度作文
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三閭大夫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碧斓厝f物皆有所不足,人生在世,也難免有過失。而區(qū)別圣賢和庸人的關鍵在于對待過失的態(tài)度。
當別人對自己提出意見或批評指責時,是滿臉的不屑和憤怒還是虛心接受并對別人表示由衷的感謝呢?
好的態(tài)度,可以成就一番的事業(yè)。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羅勃初任校長之職時,流言從四面八方席卷而來。這個年僅30歲的年輕人,出身卑微,閱歷淺薄,當即就成為眾矢之的。但他沒有氣餒,更沒有惱羞成怒,而是將那些對他的批評的語言收集起來,反省自己,并一心撲在芝加哥大學的管理工作上,終成該校歷史上最著名的校長之一。試問,如果羅勃面對鋪天蓋地的批評怯懦了,或是沖動惱怒了,那么他又如何成為該校的驕傲呢?面對批評,我們不正是需要這樣一種謙遜的態(tài)度嗎?
態(tài)度,反映一個人的性格。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糧食,都反映了他們的高潔、傲骨和志氣。《紅樓夢》里林黛玉看見滿樹桃花紛然飄落,心中便產(chǎn)生了憐惜落花的傷感之情。而龔自珍卻有這樣的.一句名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對于落花,她有不同的感悟:“落紅”既使落下,也同樣可以為樹滋潤,為樹所用。她有著樂觀的對事態(tài)度,便是造成她與黛玉不同想法的原因。
生活,我們需要以退為進。當陽光普照大地,一方方稻田水清如鏡。田里的秧苗一排排整齊劃一,均勻如織。幾個插秧人,俯首弓腰,疏疏落落地散落在田野里,一步一彎腰,一步一后退,左手執(zhí)苗,右手插秧,他們的背影與稻田成了一幅絕妙的水墨畫。
有這樣一首詩:手中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世間,何人不是把目光投向前方,何事不是將腳步邁向未來?或許,只有農(nóng)人插秧,才是一步步地后退,退一步,便向豐收的秋日更靠近一步。
試想一下,若是農(nóng)人一直向前插秧,插出的秧苗有那番境界嗎?或許剛插下的秧,因為急于向前,而被踐踏于泥水之中。其實,一切執(zhí)念都是心魔,曾經(jīng)過分看得很重的事,隨著時光的流逝也會煙消云散。唯有內(nèi)心的一片寧靜是亙古不變的!皢柧文軤,心遠地自偏!碑斘覀儽患t塵世俗喧囂所干擾時,不如學學插秧人,享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美麗,沉淀內(nèi)心的浮躁。
人生之態(tài)度,是一種修養(yǎng),是一種胸懷。我們正需要這樣一種態(tài)度對待世事,才能有奮進有創(chuàng)造,有別樣的未來!
【感悟人生之態(tài)度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