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農(nóng)村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論文
「摘要」: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作為一種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改的春風下重又放出了它的異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教師的重視.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向來是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道門檻.由于有大部分農(nóng)村家庭沒有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缺乏對孩子的閱讀督促.另外,也因農(nóng)村學校藏書有限,或形同虛設,造成學生閱讀面窄.因此,在新課標的推行下,給農(nóng)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難度.那么,如何在新課標下指導農(nóng)村孩子進行閱讀教學并養(yǎng)成習慣呢?本文試著從自讀感知階段朗讀的"量",精讀領(lǐng)悟階段教師指導的 "度",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朗讀的"質(zhì)",這三個方面談一些自己淺顯的看法.
「關(guān)鍵詞」:朗讀 感知 領(lǐng)悟 表達
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lǐng)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lǐng)悟階段而忽視了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這兩個階段,孰不知自讀感知階段是基礎(chǔ),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在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就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是支離破碎的,缺少整體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樣沒有最后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難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們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師在重視精讀領(lǐng)悟階段的教師的引領(lǐng)的同時,也應注重自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
一、自讀中感知,要有"量"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于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強烈.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lǐng)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有位教師在教《小攝影師》一文時,教師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讀課文,讀通課文并想想主要講了什么.不一會兒學生們的小手就三三兩兩地舉了起來,教師又讓學生再認真地讀一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又讀開了,當學生們的小手再度舉起時,教師還是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的辦法來解決掉.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理解課文的機會,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非常激烈,氣氛甚是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對課文的質(zhì)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來為什么沒有來呢?""高爾基為什么不讓雜志社的記者進來,卻囑咐秘書一定要放小男孩進來呢?"等等.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時間,因此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師解答,其他的學生就幫他們把疑難解決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不是嗎?得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提升.
二、精讀中領(lǐng)悟,重在"巧"
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jīng)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葉圣陶語)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也做過精辟的闡述:"課文內(nèi)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lǐng)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的悟,在于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gòu)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lǐng)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lǐng)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guān)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如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后,我問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但當問到為什么沒有白栽時,大多數(shù)學生的回答卻僅僅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fā),學生也能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體會.為此我沒有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并展開想象,想象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么?還有那些動物?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再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分角色表演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小動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chuàng)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這種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三、誦讀中表達,在于"情"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chǔ)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nèi)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紙船和風箏》是一篇真摯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導學生在反復推敲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引導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確定朗讀的重音、停頓、音調(diào)和情感,把朗讀的自主權(quán)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渲染氣氛,我特地為課文配上了音樂,松鼠和小熊成為好朋友的經(jīng)過,配上輕松歡快的音樂,兩個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則配上憂傷的音樂,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過程則又配上了歡快的樂曲,優(yōu)美的音樂一下子感染了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很快進入了文中兩個小動物的情感世界,讀得極富感情,直到課文讀完了有好多學生還沉浸在兩個小動物純潔的友誼之中,我發(fā)現(xiàn)有幾個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淚.這是感動的淚水,是讀者與作者的心產(chǎn)生共鳴的結(jié)果.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我們語文教學應"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新課標下農(nóng)村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論文】相關(guān)文章: